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如何提高初三学生的数学成绩

时间:2024-04-25

王平

有人说数学课是一个人的盛宴,老师在讲台上狂欢,学生在台下茫然,学生感觉老师很享受,讲的内容好像也很高深。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尽心尽力地讲解,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推一推才能动一下的学生和自己大踏步的往前走的学生,一定是后者走得更快更远。因此,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

有太多的孩子每天在机械地完成各种作业,那些作业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即使做了那么多的作业,成绩也没什么提高,学生看不到希望,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没有一个学生主观上是希望自己落后的,对于成绩已经比较低,学习吃力的学生,如果想让他们重拾信心,开始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因为在学习上,分数的提高相比现在的努力是滞后的,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看到成绩的提高。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那么他们今天的努力就有动力。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取得学生的信任,如何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产生小小的成就感,进而慢慢地对数学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一.积极的心理暗示加适时的帮助

心理的暗示是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的,曾经有一个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人绑在椅子上,蒙住他的双眼,告诉他要割开他的手腕,其实只是用刀子在上面轻轻一划,并没有划开。紧接着这个人打开了水龙头。结果这个被绑着的人竟然死了。有时候,适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的一位学生,在初中的前两年比较贪玩,功课落下很多,满分120分的考卷一般分数在50分左右,也许是感受到升学的压力以及来自同学们的紧张学习气氛,进入初三他也产生了想要学习的念头,但没有信心又不知道如何下手。由于长期成绩差,他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他说老师我上初中后从来没有及格过,我现在开始学,能及格吗?我立即回答当然能啦,我帮你,我们一起努力!

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基本概念、基本运算通常都是不过关的,就算开始努力,也是困难重重。虽然有好好听讲的态度,由于没有养成专注的好习惯,听课过程中难免开小差,我发现后很委婉地提醒或者提问他。听课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业的质量,晚上作业问题很多,他一会儿说某个概念不知道什么含义,通过看书及回忆概念总算清楚了,过些时候又说老师我这道题方法总算明白了,但是算出了很奇怪的答案,而且演算好几遍,答案都不一样!作为老师我明白了,孩子的计算方法又出现了问题。这一阶段学生怀揣希望肯付出努力,每一件事情要想搞懂,都需要花很多时间。不过,由于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来来回回的改错中,短时间内又看不到成绩的提高,学生有可能会泄气,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我们就需要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适时的鼓励,加油,让他相信自己可以的。有的时候学生晚上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作业题,第二天兴冲冲地问我,老师我昨晚作业可用心了,做得不错吧。通常情况下,他错题还是很多,我尽量找到他作业中的亮点,鼓励他,让他认为自己能行。由于他基础比较薄弱,前两次的月考,他依然没有及格,由于不断强化的积极心理暗示,以及明白成绩提高的滞后性,该生一直非常努力,在九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第一次数学及格了,孩子高兴地大喊:老师,老师,我及格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名学生信心大增,学习方法也日渐完善,在中考中取得了95分的成绩,虽然与优秀学生相比还差了些,但这已经是超越自我的一次完美蜕变。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的想法不可取,部分家长看到孩子稍一努力,就想立即看到成绩突飞猛进是不现实的,对一个后进生的转变,教师在他身上所花的心血多于在十位优秀学生身上所花的心血,不管付出多少都值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支持和肯定的声音。

二.不为解题的错误找借口

学生考完试后经常和我说的是这道题我看错了,那道题我算错了,这道题我会但是没来得及做,老师这些题我都会。学生在做错题之后有时并不认真思考自己错误的原因以及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有什么问题,他们认为自己计算错误是马虎,看错题了还是马虎,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马虎。

学生在考试中常见的失分原因,基本概念混淆,基本运算不过关,逻辑推理混乱等。学生做题要熟练到自动化的程度,看到一道题之后不需要经过复杂的思考就可以找到解题的思路并马上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应该对大部分的习题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只有少部分综合性较强的题要在考试中花费较多的时间,抱怨考试时间不够用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是在并不复杂的题目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送分题,知识点单一,只要知道这个知识点就能做对,比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等。这部分题学生只要上课注意听讲即可,几乎不需要额外做习题,在考试过程中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这部分题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对。

计算类的题目经常出错的学生,其实并非马虎,而是计算的方法、技巧没有掌握或者缺乏数感,一旦学生把自己的错误归结为马虎,就不会追根溯源地找错误原因,大概率还会出错,在这点上要让学生意识到,找到错误原因是关键。

三.关于改错,师生同做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如果一个知识点(习题)只讲过一次,以后从未提及这个知识点(习题)等于没讲。学生仅仅接受了知识而没有知识的内化就没有学生的成绩。这要从我们大脑的记忆机制说起。当你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的某个知识点,这些信息会先进入你的“感知记忆”,“感知记忆”存在的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不到1秒的时间。如果这些信息被你额外注意了,才会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工作记忆”中。“工作记忆”是我们大脑加工和处理信息的核心环节。工作记忆,是信息的缓存库,容量有限,当某些信息暂时不需要被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就会从工作记忆中离开。离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完全忘记刚刚记住的内容,一种是你已经对刚刚记忆的内容有了深刻印象,它便会转移到你的“长期记忆”中。學生“记住”了一个知识点,指的是能不能从长期记忆中,把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信息给调出来。

没有适当的复习巩固和重复,学生不可能记准记牢。无意义的机械重复,效率是很低的。有意义的思考,是能够保证知识被记住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教学中,对于一个知识点要复习五次:新授课后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中考复习。我在教学中一直在观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个类型的习题要反复几次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印象,通常是在新授课后短时期内要至少重复三次,每次题型略有改变,适当增加变式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复习重要知识点,仅仅口头督促是不够的,要布置相应的题去巩固这些知识点,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的目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改错题,改错要遵循追根溯源法,弄清错在哪里,是基本概念还是基本运算,还是技巧方法、逻辑推理的问题。找到错误原因,才可能在下次再遇见时减少出错几率。我们不提倡搞题海战术,数学学习中从适量的、典型的题目中总结题型规律非常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

教师要有一个错题本,我最早的一个错题本是在我女儿初三那一年,为了节省孩子的时间,我把她作业及试卷上的错题整理在本上,抽空就让她做几道,开始她有些抗拒觉得没有必要,在考试中她发现原来错的题老师讲过之后下次考试仍会出错或者答得不全面而丢分,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了我的建议,练习一段时间后,效果非常明显,原本理解有偏差的题经过反复研磨之后思路逐渐清晰了,看见没见过的题也不再害怕,感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把这些题给我的学生做,发现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出错,通过做题,变式,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一些题型的做法。刚开始,这个本每页只写了一、两道题,有很多空白处,每年讲到相应的位置,我就把错题本拿出来,把常见易错的题让学生做,同时补充进去新的易错题。这样进行了几年之后,我了解学生会在哪个地方理解的不到位,怎样提前进行干预,也有时明知学生易错但不点破,学生出错后再纠正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纠错效果。现在我有几本这样的错题本,是我教学的宝贵财富。

我有一位学生,可以说是认真改错的受益者。他的学习成绩总体处于中上等,但初中前两年的数学成绩一般不超过80分,他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数学上不聪明,我仔细观察了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课堂上看起来很专注,作业按时完成,但质量不高,每天都会有错题。后来我问这位同学,你是怎样对待错题的?该生说老师你都讲过了,听完就会了。这样仅仅听懂了,并不代表真正理解,自己在做的时候很可能会再出错。我指导他每天把老师讲过的他做错了的题,选出两、三道在方法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引发你深度思考或者讲过后你还有点儿模糊的题,重新做一遍,坚持一段时间,看看会有什么不同。这位学生能够接受老师的建议,每天改错总结,他的数学成绩起伏在所难免,但趋势是缓缓上升。看到他学数学的思路一天比一天更清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天比一天更强,我感到无限欣慰。更大的惊喜在后面,这样坚持了半年后,今年四月的月考结束后,答题卡已经上交,他拿着试卷和我对答案,兴奋地和我说某道题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得数是多少。其实同样兴奋的还有我,我发现在这次难度较大的考试中,他做对了太多原本他无法下手的题,他会学了会思考了。这是他第一次在数学上得到优秀的分数。从这时开始,他才相信他是可以学好数学的。

数学成绩的提高带动了他的其它科目,他由中上等生变为尖子生,优秀渐渐地变成一种习惯。考试中的失分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善于抓住这些反馈信息,学会清醒地分析自己的问题,及时调整,才能在重大考试中发挥平稳,他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了116分的高分。

在改错的问题上,要师生同做,不同的是,教师记录的是学生的普遍易错题、易错点,解题方法在心里,学生记录的是自己的易错题,要写清解题方法及出错原因。

四.教师对优等生应该提供的帮助

由于班额大,课堂教学很难做到针对个体设计教学方案,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中等生的学习更有利。优等生由于学习习惯好,接受能力强,在课堂上会有吃不饱的情况。在教学中拓展知识非常必要,他们能记得住,做题中能用得上。有一次,在一道习题中出现了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海伦公式,我简单地讲解了一下用法。过了一段时间,有这样一道题,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5,7,8,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大多数学生想着作哪条边上的高,想办法求高的时候,有几位尖子生已经得出了答案,他们用的就是海伦公式,直接将数值代入公式即可,简单快捷。在课堂上要不吝惜时间补充一些公式、方法和技巧,这对尖子生非常有效,对他们来说讲过就能领会。有部分尖子生能主动学习高中的知识,中考阅卷中有些学生就能够用高中的知识解决综合题,方法简洁运算简单。对于学习,这句话是真理“认真听课的人偶尔学习好,认真自学的人永远学习好。”主动学习永远比被动学习更有效率。

五.关于“抓两头,促中间”

抓两头,就是抓尖子生和学困生,促中间就是促进中等生力争上游。尖子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发言等诸多方面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存在对班级的班风学风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在尖子生身上花费的时间并不多,但她们依然很努力,有好成绩。而在学困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收效甚微。实际上,最值得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是中等生。如果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份,尖子生占四分之一,学困生占四分之一,中等生占一半左右,他们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动起来了,班级才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大部分中等生不甘居中游,有强烈的向上的愿望,但中等生惰性很强,学习方法不得当,面对挫折容易失去信心,因而成绩容易下滑。如果通过对中等生的心里特点和学习习惯的分析,给他们有利的指导,中等生完全可以转化为尖子生。反之,他们也可能下滑成为学困生。中等生的走向,决定了班级整体的趋势。我在工作中特别重视中等生的教育,大量的中等生转化为尖子生,班级会呈现出你争我赶的竞争局面。

六.神奇的小纸条

有一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成绩特别有效,制作学生的专属小纸条。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留心记下学生的易错题,然后把这些题写在小纸片上,每张纸片上只写一道题。在恰当的时候,悄悄的把题给学生送去,老师为你写了一道题,有空时你做一做。老师说的时候轻描淡写,但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特殊的关爱,师生感情上升到新的高度,学生学得更起劲了。

作为教师,我们要多读书。不读书的人容易陷入自我满足和旁人无法理解的自信。教师要读的书有专业书籍,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地驾驭教学;还要读心理学,从而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心理,与她们和谐相处,学生会因为喜欢你而更喜欢这门学科。不读书,我们的工作就好比是在黑暗中摸索,读书会照亮前进的方向,终身学习成为必然!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就是需要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才算走到一半,比喻事情越接近成功就越困难。对于学习而言也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成绩的提高是必然的。看不到成绩,就觉得努力没有用,产生放弃的念头。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学生懈怠的时候提醒一下,进步的时候鼓励一下,需要帮助的时候推动一下。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改变受教育者原本可能并不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教育不能改变所有人,但通过努力至少可以影响更多人。 作为教师,我的愿望是上好每一堂课,关爱每一位学生。

摘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想让他们重拾信心,开始进入学习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希望。如果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那么他们今天的努力就有动力。

一.积极的心理暗示加适时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二.不为解题的错误找借口

三.关于改错,师生同做

四.教师对优等生应该提供的帮助,拓展知识

五.关于“抓两头,促中间”,最值得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是中等生

六.神奇的小纸条,特殊关爱的力量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在学生懈怠的时候提醒一下,进步的时候鼓励一下,需要帮助的时候推动一下。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改变受教育者原本可能并不积极向上的人生轨迹。教育不能改变所有人,但通过努力至少可以影响更多人。

参考文献:

[1]得到App听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由袁泽解读,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博士,丹尼尔T.威林厄姆。

(內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五中学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