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苏剧地域特色的探究

时间:2024-04-25

陈蓉

摘 要:苏剧的前身是苏滩,早期名为滩簧,原名为“对白南词”,主要是由花鼓滩簧、南词与昆曲合流衍变而成。苏剧的音乐唱腔来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滩簧曲调,第二是南词,第三是昆曲曲牌。苏剧音乐唱腔有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优雅细腻,清丽婉转;通俗易懂,易为人们接受;字少腔多,音调迂回波折。

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就苏剧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展开研究;第二部分为苏剧的由来,主要研究苏剧的起源以及苏剧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主要针对苏剧的地域特色与艺术特色展开研究;第四部分为苏剧的传承价值,针对苏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苏剧的艺术价值进行研究。

笔者希望了解这些特点对发展和传承苏剧具有较好的辅助推动意义。

关键词:苏剧; 地域特色; 传承价值

苏剧属于苏州地区比较特殊戏剧类型,其为基于花鼓滩簧、南词、 昆曲共同发展之下所形成的汉族戏曲类型。苏剧前身产生在江苏苏州地区所具有的苏滩曲艺,属于坐唱表演形式。之后苏剧之间受到昆剧所带来的影响逐渐站起来表演, 由此形成当前唱念做打与关注内心体验风格。在 2006 年 5 月 20 日,在国务院所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正式将苏剧录入其中。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苏剧的地域特色进行探究以讨论其传承价值。另外加上本人从小生活在苏州,对于苏剧耳濡目染,希望通过对苏剧的地域特色与传承价值的研究, 让大家更了解喜爱苏剧,从而让苏剧更好的发展下去。

苏剧作为苏州地区所具有的特殊地区剧种,在实际构成内,受到当地群众在生活形式与风俗习惯等方面因素对其所造成的影响,逐渐形成具有苏州戏曲的风格。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建设,以及现代传媒的影响,苏州方言逐渐发生了异变,苏剧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同時,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逝世和新生代艺术传承人的断层而导致的青黄不接的情况,苏州传统正宗的吴侬软语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弱化,而苏剧中所运用与体现的恰是纯正的吴侬软语, 通过苏剧的传承与传播,正宗的苏州方言得以流传与保存。

当前和苏剧相关文献资料相对较多,都在戏曲期刊杂志之中所刊登,基本上都没有在音乐类核心期刊之中。还有如苏州市戏曲研究室整编创作的《苏剧曲调汇编》、《苏剧遗产集萃》等有关文广局所具有的资料。程宗骏在《苏剧发展史考》之中,就苏剧发展历史脉络做出详细介绍,同时对于苏州滩簧、昆剧就苏剧表演和音乐都造成十分显著性影响,除此之外,苏剧唱腔有关文献内,具有黄敏捷《苏剧音乐唱腔的地域特色》、《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其都对于苏剧唱腔特点与结构做出深入分析。除此之外,就苏剧音乐研究还具有施祥生的《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袁环的《滩簧声腔研究的回顾与构想》、《南词滩簧声腔支系考证》,这些文献中有的描述了苏剧唱腔的演变、滩簧类曲调音乐的分析方法,都非常值得学习。目前苏剧的研究越来越全面,从大范围的文化内涵到单个作品的赏析都有很多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的融合,苏剧与现代音乐的融合也慢慢的让更多学者开始研究。新时代的发展产生的新事物关注度很高,但是关于苏剧的地域特色和价值也是学者们一直在挖掘的方向。

追溯苏剧的形成与发展起源,苏州滩簧是苏剧的原始形态。滩簧是江浙一代极为流行的坐唱曲艺代表,清乾隆年间开始兴起。苏滩原名南词或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衍变而成。滩还能够被划分为前滩与后滩,就江浙沪地区滩簧系统内,苏州滩簧可以被称之为滩簧之祖,其也为发展时间最早与规模最大分支,在社会之中影响力最大。伴随时代逐渐变迁,苏滩先后经过素衣坐唱、化妆坐唱与苏滩歌剧等发展状态,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还具有女子苏滩状态。苏滩为上世纪四十年代苏剧不断发展建设之下成果,苏剧并且具有评弹语言美、昆曲表演美与吴歌曲调美特征,因此和昆曲、评弹共同被称之为苏州艺坛三朵花,在我国地方戏曲之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就苏州传统文化发展建设具有关键性贡献。

苏剧发轫于常锡地区,后流布至苏州,受苏州地区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方言土话以及当地民间音乐小调等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始滩簧渐渐发生变化, 由坐唱走向了舞台演唱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苏剧与昆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昆剧作为“百戏之祖”,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剧种可谓是影响深远,但是苏剧对于昆剧来说,苏剧也曾极大的帮助了昆剧, 使昆剧逃脱了灭亡的命运。苏剧也在昆剧的影响下分化成了“前滩”和“后滩”。“前滩”是以滩簧腔来演唱昆剧剧目的特点形式,一般放在前面,“后滩”是以传统小戏和诙谐滑稽为特点,一般放在后面,因此称为“前滩”和“后滩”两种艺术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昆剧面临没落之际,当时同样处于艰难处境的苏剧向昆剧伸出了援手,邀请昆剧的艺人加入,使他们有了栖身和生存之地,从昆剧的发展角度来说,挽救了昆剧表演者和昆剧表演特点,对于昆剧的发展和传承有很大的帮助。

苏剧在以“国风社”为代表的改革过程中,也经历了长期艰难探索和求生时期, 与此同时也就是在昆剧名角加入苏剧后,提升了苏剧演出的艺术水平,并且指导苏剧演员,因此苏剧的演出质量迅速提高,在上海站稳了脚跟。昆剧对于苏剧的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苏剧不仅在唱腔、曲牌曲调、表演结构等风格上,也融入了昆剧的特点,昆剧与苏剧有了进一步的融合。

后来昆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后,昆剧和苏剧就分开了, 苏剧似乎被遗忘了。但是在 2006 年,由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申报,经国务院批准,苏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增挂“苏剧传习中心”牌子,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使得苏剧在传承发展上有了新的生命力, 无疑是为苏剧撑起了巨型保护伞。

近几年,苏剧正在逐渐开展产业复兴,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也逐渐获得政府部门高度关注与认同,同时设置“苏剧研究传承中心,具体曲调基于音乐作为骨架,同时在唱念等声腔特征可以有效表现出剧种所具有的面貌。所以,深入了解苏剧音乐曲调规律与特点,就传承苏剧具备关键性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挖掘中国戏曲音乐所具有的精髓。就好像苏剧艺术家尹思明所提及到,希望苏剧可以借助独特声腔与曲调可以有效储存,使苏剧可以进一步发展建设,苏剧也能够长久发展建设。”苏剧声腔具有十分鲜明地域特色,在我国地方戏曲内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也是吴地民间音乐遗产与戏曲文化发展之中有效瑰宝,就苏州传统文化发展建设具有十分关键性贡献,具有关键性传承性作用。所有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际传承过程之中都脱离不开其源头地。苏剧就其应用十分鲜明地方特色强调体现出苏州本土风土人情,所以,分析并且提炼苏剧声腔与曲调所具备的特征, 就苏剧发展与传承具有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璐, 徐秀芬, 庞纳丽. 论唱腔板式连接在戏曲中的体现[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05):733-734.

[2]朱琳. 从“认知启蒙”走向“文化自觉”——基于苏剧的调研及思考[J]. 民族艺术研究,2014,27(02):69-76.

[3]张欣. 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J]. 北方音乐,2018,38(22):153-154.

(汉口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