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李成秀
摘 要:“夬儒节”由羌族传统的祭山会传承演绎而来,是羌族传统的祭拜大自然万物之神、祈祷来年吉祥平安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汇聚在理县蒲溪乡参与、体验羌族“夬儒节”活动,感受和领略羌族传统文化。本文基于笔者连续两年的实地考察,从夬儒祭祀、夬儒庆典、羌族餐饮文化体验等活动中探讨羌族“夬儒节”所具有的传统艺术精神。
关键词:夬儒节;释比戏;传统文化
“夬儒节”由羌族传统的祭山会传承演绎而来。羌族笃信“万物有灵”,羌语“夬儒”意为“还大愿”,在夬儒活动中,意为为牲畜或所有神灵幻化萌醒,通达天意,被赋予了神性的耕牛、山羊要在这“万物复苏”的头一日与天神对话,将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美好心愿传达。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要汇聚在理县蒲溪乡参与、体验羌族夬儒节,感受、领略羌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到这时候,都会汇聚羌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进行展演和交易,2019理县古羌夬儒节活动中就从释比唱经、羊皮鼓舞、释比戏、沙朗舞到羌绣、织麻布、羌笛、口弦等进行了展示、表演,真是让人目不暇接,饱尝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一、夬儒节活动之道的精神
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羌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信仰体系。羌族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信奉的神灵包括自然界诸神、家神、劳动工艺之神、村寨神等。敬奉先祖保平安,崇拜自然求和谐的信仰思想深深扎根在羌族文化之中。正如学者于一在中华艺术论丛中写到:羌族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信奉自然神之多,不胜枚举。天有天神,地有地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寨有寨神等,而且各种神都有一定的祭期,羌人按时崇祭,从不懈怠,于是,崇山祭树,成为羌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诸神崇拜中列为古老神秘的崇拜要数白石崇拜。羌人的白石崇拜包容性很大,内涵极其丰富,它既属羌人的祖先祟拜和雪山崇拜,又将白石视为诸神的象征,供奉于寨子顶上、山岗田间、家中神龛、房顶“塔子”上。有的甚至将几块白石作为天神、地神、山神、宅神并排供奉在神龛上或房顶上,虔诚供奉,顶礼膜拜。
由此可见,羌族夬儒节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不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 在夬儒节活动当天,一大早,人们穿上鲜艳多彩的羌服,早早来到活动的会场做准备,在释比的引领下,跳起羊皮鼓舞,手持柏枝丫齐聚祭祀塔下,齐唱祭祀歌。祭祀结束后,在释比的带领下,祭祀队伍就为各家各户带去好运,祈福平安。之后,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员就前往集体欢庆地,进行非遗项目展演。整个活动中,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相处显得其乐融融。
二、夬儒节活动之气的精神
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的集大成者,在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奇特原始宗教文化里,羌民笃信万物有灵,信仰多神教,而释比被尊奉为可以连接生死界,直通神灵的人。释比绝技表演:化骨吞签、脸部穿针、舔铁铧头、踩铁铧头、打油火等绝技,彰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气”之特色,不是任何人或任一释比都会这些绝技,只有通过刻苦学习,多次实践,真正掌握了其中的奥秘的释比才可以在自己不受任何伤害的同时,完成以上绝技,这和中国气功讲“气”,中医讲“气”,有着相似之处。
三、夬儒节活动之心的精神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羌民也更加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很多羌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但在每年夬儒节来临之际,人们就不约而同地返乡参加一年一度的夬儒节活动,在活动主办方的组织下,人们积极排演相关活动,共同携手完成盛大的仪式活动。这是心的呼唤,也是羌民心中神圣的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永庆老释比,青年时原是一名中共党员,跟随父亲到县城,参加释比文化调研并配合释比唱经的录音、展示时,他了解到,释比文化面临失传亟待保护传承,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学习释比唱经和绝技等,能够使古老的羌文化延续发展,回到家的他,对于继续学习释比文化进退两难,最终,他痛下决心,毅然选择了递交申请并退党。他对释比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虚心学艺,最终学成出师,现今已80岁的他,在采访中,谈起释比文化,思路清晰,滔滔不绝,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老释比。
四、夬儒节活动之舞的精神
羌族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族。夬儒庆典成为了羌族传统艺术的舞台:口弦、羌笛、羌歌对唱、沙朗舞、释比戏等,只见在汇演广场上男女老少时而围成圆圈,时而站成两个方阵,时而单手搭着旁边一人的肩,时而双手扣着前边一人的腰带,时而高歌,时而发出低沉的吟唱,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欢乐的氛围洋溢在全场。
羊皮鼓舞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羊皮鼓舞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民间在表演羊皮鼓舞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羊皮鼓舞是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
五、夬儒节活动之悟的精神
老释比授徒需要进行严格的挑选,由于羌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所有释比经典唱经全凭口传心授,且只能在劳动之余或阴雨天进行,所以只有记忆力强,能吃苦,心无杂念之人才可拜师授业,学艺短则3年、长的9年,而拜师后能学成盖卦者屈指可数,释比的学成出师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释比要想达到“悟”的境界且出师,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艰苦探索、辛勤实践和“悟”才能达到。正因如此,彭吉象先生说:真正的艺术,由计达道、计中见道,从而实现计道相通、以道驭计,离不开功夫,离不开修养,更离不开悟性。释比的学习和学成出师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很多知识,要求有较高的素质修养。
六、夬儒节活动之和的精神
夬儒节活动的开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节日期间,无论是外出务工的老百姓还是从各地齐聚蒲溪乡的专家、学者们都欢聚在村寨,享受节日的欢乐,体验羌族人民的生活,整个村寨表现出团结向上,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羌族因崇拜万物、崇拜自然,感恩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生存环境,拒绝乱砍滥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这体现出物我如一,天人相和,实际上也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综上所述,羌族夬儒节的传统艺术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羌族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应努力传播、传承将这一传统艺术,并携手树立和强化羌族百姓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夬儒节活动世代永存。
参考文献:
[1]朱恒夫 聂圣哲.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6:421.
[2]李祥林.人类学视野中的羌族圣树崇拜与族群意识【J】宗教学研究,2016(2).
[3]于一 罗永康.羌族“释比戏”考述【J】四川戏剧,2001.9.
注:
①朱恒夫 聂圣哲.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6:421.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5:368-369.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2018年度一般项目“羌族‘夬儒节仪式音乐调查研究——QXY201813”阶段性研究成果。
(阿坝师范学院 四川 汶川 623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