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摘 要:目前新旧动能转换时国家到地方倡导的新内容,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途径。本文研究了高校从现设现代服务业课程群的必要性到课程群构建途径的全部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受全球经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双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低迷造成的矛盾,加快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的新型服务产业。在新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应对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途径。作为高等院校,要紧扣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变革需要,研究面向中国制造2025 与互联网+、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日本产品制造革命等新经济形态的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探索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教育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为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 、高校现代服务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必要性
(一)高等院校服务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作用
第一,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必然要求。新动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助推器,也是释放高校社会服务能量的催化剂。高等院校要抓住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这一契机,重点围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竞争力;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建设专业和专业群;要加快推进与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通过产学研融合服务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是发挥高等院校职能的必然途径。高等院校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职业岗位群,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支撑、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更好地服务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高等院校服务现代服务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
深化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研究与实践,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产教融合,必将促进现代服务业和职教两种业态、企业和院校两个主体共同发展。从国外来看,先进发达国家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不断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涌现出以德国“双元制”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产教融合方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二 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服务类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
(一)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服务类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原则
1.结合新旧动能转换需求确定特色专业群建设
建设特色专业群的操作过程可分为近期和远期两个建设阶段。通过近远期阶段的建设和特色专业群的建立, 学校可拥有特色鲜明, 异于其他院校。进而可以使学校在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以特色求生存, 以民族特色立足于地方, 服务于地方。
2.构建符合需求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专业必须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 进而提高生存竞争能力。近年来国家已经将部分服务业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 服务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崛起,根据行业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上,为适应市场需求, 保证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制定更加灵活和便于操作的校企合作人才共同培养模式, 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灵活选择。
可以在各专业中设置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专业的方向和技能拓展课程。集中资源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发挥示范和推动效应。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 并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实施全面素质培养。
3.加强特色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 稳定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全方位构筑特色师资队伍, 为特色人才培养创造师资条件, 应从校内有专业特色背景的师资中选拔和充实教师队伍, 选派教师到与特色专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 国外相关机构和高校进行合作交流, 以特色课程为核心组建团队, 加强特色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 邀请国内外专家和学者, 进行与相关的讲座、培训。可聘请相关行业优秀人才担任教学。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功能优化
服务类特色专业群因其具有涉外的特殊性, 必须融会特色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应将行业特色全方位地融和到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中, 注重实践教学中特色的体现。
(二)基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服务类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
(1)实现群内课程贯通
每一个课程群都由多门课程组成并为专业主题服务。群内课程的融会贯通和整合融合是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前提。群内课程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案例等方面实现群内共享,一方面可以在集体备课中体现团队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学内容优化中体现课程群的力量,不断升级和更新课程群内课程的内容。
(2)重视学生能力培养
服务类课程群建设是完善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课程群建设要为学生能力培养设定总体目标,并在课程群内每门课程的建设中设立小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该课程及课程群的目标做贡献,如有可能,要做出量化的每个知识点、每门课程对课程小目标和课程群大目标的贡献度数据并进行一一量化,最后对课程群内每门课程进行标准化评价。
(3)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服务类课程群建设的实践平台非常关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校内实验室、校外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等形式来解决。构建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近距离接触服务类工作的内容,树立高水平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中能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并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组建跨文化教学團队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实现的变革,包括跨文化的变革。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组建一支跨文化的教学团队非常重要。目前教学队伍中,跨文化的人才辈出,实现跨文化教学团队的组建并非难事,这就要求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考虑服务类课程群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水平高素质教学团队的成功构建。
三 小结
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从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高水平服务的需求,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服务类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水平,服务类课程群建设应运而生并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服务类课程群的建设一方面要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实现群内课程的融会贯通、重视学生培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并组建跨文化教学团队。另一方面要在课程群构建时体现多模块,在课程群建设时体现保障师资、指定课程标准并开展课程平台资源建设。多管齐下才能高水平高质量建设服务类课程群。
参考文献:
[1]宋蔚: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4).
[2]沈健根,石伟平:高等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3]陈林杰: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作者简介:
陈晓红(1975年-)女,副教授,山东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项目来源:山东交通学院年度教学改革项目(2018YB4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