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现代货币理论看传统货币理论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4-04-25

郝鹏飞

摘要:MMT指出,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能够实现非通胀下的充分就业。很难断言20年前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做法不当,更难断言当前现代货币理论就一定行得通;只能说20年前的做法作古了,现在流行的已不是那一套。发达国家对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中央政府靠发钞帮助政府自身和穷人混日子可持续吗?我们不得不关注MMT所掩盖的全球经济金融。

关键词:现代货币理论;传统货币理论;挑战

1从现代货币理论看传统货币理论面临的挑战

1.1量入为出、以丰补歉的平衡财政

人们习惯以为,财政政策是“储钱罐”,本质上是一种量入为出、以丰补歉的逆周期政策。因此从长期看,财政政策是支出取决于收入的平衡财政。很不幸,平衡财政已被功能财政逐渐取代,即财政支出并不取决于财政收入,而是取决于财政功能。政府需要完成怎样的财政功能,决定了财政支出规模。因此功能财政已取代平衡财政,这意味着:1、财政功能无法削减,财政支出具有刚性;2、财政无法平衡将持续,财政支出既取决于收入,也日益依赖赤字;3、功能财政观下,赤字既无需也无法平衡;4、功能财政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并非纳税人充分付费支撑,而逐渐有免费化之势。根据MMT理论,政府内部债务资金最终的来源是央行,外部债务来自于其他国家。央行可以印钞帮助政府偿债,因而有“内债不是债”的说法。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也许可以认为,美国政府没有内债和外债的区别。从实践看,西方国家几乎已不可能回归平衡财政,财政赤字率仍大致呈逆周期性。日本财政赤字已持续1/4个世纪,而美国上一次接近财政平衡已是2007年。在可预见的未来,发达国家整体既不可能削减政府职能尤其是民众福利,更不可能恢复财政收支平衡。

1.2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现代货币理论对通货膨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现实中的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现代货币理论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数量论建立在萨伊定律和充分就业等一系列不符合现实的假设的基础上,它妨碍了人们从现实经济状况出发来了解通货膨胀的生成机制;通货膨胀是不同群体争夺有限的实际产出的过程,通货膨胀是否会发生与具体的生产分配状况有关。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和非自愿失业是常态,增加政府支出不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在历史上,魏玛共和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极端的政治经济局势,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当前对于现代货币理论的种种误解是理论传播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一种具有非主流经济学背景的新理论,在传播的最开始必然会面对种种主流经济学化的解读。现代货币理论会被冠以种种“头衔”,从而被解读为在主流经济学框架下已经存在过和解构过的事物。在深入了解现代货币理论之前,很多美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似乎都急于写下“它不过是……的翻版”的断言。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从既有观念出发来认识新的事物,但同时也反映了主流经济学的一种普遍的心态:主流经济学的大厦只需要在细枝末节上小修小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充其量只能在小修小补当中派上用处从而被主流接受,否则就只能在与主流经济学的根本对立当中消亡。

1.3  货币政策应保持独立性

人们对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坚信不疑,由此构成了货币的发行和回笼机制;据此人们也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很不幸,各国央行都在陷入量宽和超低利率的扩表操作,美联储在2016年之后短暂的缩表也已戛然而止。货币供应的量价,和通胀,和总信用之间在逐渐脱钩。因此,信贷货币理论大胆设想,当下货币发行机制,是国债存量膨胀;货币回笼机制,是税费汲取。这并不令人意外,货币只是“兴奋剂”,需要“服用者”才能奏效。既然私人部门不愿“服用”,那么财政就成为持续“服用兴奋剂”,充当“最后雇主”的关键环节。或者说,财政赤字的货币化,意味着发行即国债,回笼即税收;意味着央行扩张货币,财政才是强行扩张信用的狠角色。央行再发钞,没有财政把钱花出去,也是枉然。在西方经济体财政债务负债率普遍达到GDP的120%甚至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很难想象这些国债能向私人部门顺利发行,也很难想象哪怕2%的长期国债利率,中央财政每年的偿债利息负担就将高达GDP的2.5%以上,这已超出了西方经济增速。因此央行介入支持赤字货币化,是不得不然。从实践看,财政和货币政策均无所谓独立性,他们都只是两条看似独立的裤腿,而到裆部终究会合体。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看似超级央行遮掩了财政,其实恰恰相反,功能财政使得国家财政这个无底洞,强行扩张着私人部门无力扩张的社会总信用需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合体协调,已是趋势。

2現代货币影响下传统货币的发展建议

现代社会电子货币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从我们最初的银行卡划卡支付,到现在更为普遍的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甚至是即将走向全体大众的刷脸支付,电子货币,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到现在为止,电子货币仍然不是基础货币,只是一种二次通货。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看来,电子货币在未来必定会成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因此,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只有尽早对电子货币做出深刻理解,全面判断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影响,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知识和准备,以应对电子货币在未来可能带来的挑战。

2.1  继续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货币的认知

增强消费者在使用电子货币时的自我保护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电子货币作为是一种虚拟的支付方式,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由此,金融机构应加强对社会各层次人群的宣传和培训,建立良好的电子支付的软环境,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使用电子货币。

2.2  改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减少对货币供给的干扰

随着电子货币的不断作用,我国的准备金会遇到波动。因此,以准备金为基础的准备金政策会难以操作,也很难控制政策最终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效果。传统的准备金政策是我国的央行首先通过改变缴纳准备金的数额,进而限制或鼓励社会上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最终实现目标上的货币供应总量,来作用于社会上的经济运行,但是在电子货币的干扰下,该政策变得不再可控。建议不再重点使用我国的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着重采取再贴现政策,同时设立针对电子货币交换频率的频率指数。电子货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导致不同层次之间的货币快速转换,应该设定相应的频率指数用来测定电子货币的转换速度,在频率指数的基础上设定相应的措施,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方针是影响现实经济,所以可以根据电子货币各个阶段的转换频率来衡量其对于我国货币供给的作用程度,在转换频率的基础上判断电子货币对于我国经济的作用,达到货币政策工具的最终目的。

2.3  完善相关的法规和监管机构,减少电子货币风险和挑战

首先,应该立足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电子货币规律的研究,并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针对电子货币来制定与之相契合的法律法规,由各银行和机构共同履行和遵守。在监察机构的改善方面,鉴于现阶段我国是由中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共同负责银行方面的监督和管理,为了避免多个机构出现监察方面的重叠,也需要明晓各个机构的监督管理范围和责任。其次,完善我国有关电子货币的法律法规。其中,包括电子货币资金流动、使用、技术发展、使用平台规范等。另外,针对电子货币违法操作和使用也必须设立相关的惩罚措施,并且对于可能出现的挤兑风险设立预备方案。只有这样,各机构才能更好的规范使用电子货币。

参考文献:

[1]   蒋海曦.当代货币形式的演变及成本—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视角[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05).

[2]   何平.中古自然经济下的货币拜物教经典《钱神论》[J].中国钱币,2019(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