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生态文明理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时间:2024-04-25

摘 要:文章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城镇为案,回顾了的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以生态文明为理念所走的城镇化道路。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镇化; 乡村发展

0.引言

***主席说过:“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的生态确受到了威胁。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是世界之最,城镇化的过程中保护生态是重中之重,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农村城镇化对保护环境有者重大意义。

1.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首先,中国的城镇化是全球最大的城镇化。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其尺度相当于整个欧洲,远远超过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同时,我们还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大国特征决定了中国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路,就不能只单单靠照搬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

其次,中国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對坡度,水资源等的分析。我国适合人类居住的面积仅仅只占总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扣除掉其中的耕地,森林,和湿地以后,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只占9%,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此外,我国中西部还有大量的集中贫困地区,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再次,中国的城镇化是政府所主导的城镇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先生产,后生活,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严格控制大城市,一直延续到近年来国家批准成立的浦东新区,兰州新区,舟山新区,两江新区,等等。都体现出政府通过资源配置,对城镇化的方向,重点和速度加以影响。

最后,中国的城镇化是“三农”问题的高度敏感的城镇化,我国农民群体庞大的规模农业现代化的复杂性,农村人居住的环境的改善的艰巨性,粮食安全的的高度敏感性,都决定了“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城镇化需要关心的核心。

综合上述,中国今后20年的城镇化仍将是多方矛盾复杂交织的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工业化,全球化,信息化将同步展开,另一方面还要推进市场化的改革,面临机动化的挑战。这与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高度相关,这也就是新一届政府之所以高度关注城镇化的深层次原因。

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已经涉及的新城镇化的阐述,如报告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还提出了“新四化”,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等。

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型城镇化的提法已经比较具体,如果积极稳妥的地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要把有序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作为重要的任务抓紧抓好。把生态文明地理念和原则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等等。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首先是要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内涵更多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而不是简单地进城务工。而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其难点主要表现在城市基本服务要能覆盖全部的常住人口。对于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天津这些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要全面妥善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医保社保问题,住房保障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型城镇化是弘扬文化的城镇化,核心是对历史的文化的尊重,走出因地制宜,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该地区地貌复杂,资源,能源分布丰富,但是生态环境又非常的敏感和脆弱,是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如果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简单地重复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的大开发模式,就会给全国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影响,同时,西部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文化特色鲜明,快速的城镇化对当地的特色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西部地区首先要以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第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能源,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第三是有序的封山造林,生态移民,第四是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留住多样多元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发展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恢复,而且也只有保住了多元的文化才能创造出更新的,更好的文化。

3.生态文明下的新型城镇化

3.1理念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进化,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快速的财富积累,也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因此,生态文明从理念上来讲就是从反自然到尊重自然,强调整体而不是局部的发展观念。

从文化层面上来讲,生态文明更多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更多的强调文化的个性和文化的魅力。崇尚一种健康的文化,所谓健康,就是节约,平等,民主,更多地强调适度。适度也就是说要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应讲究综合效率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的循环展开。

从技术内涵上来讲,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更多地运用生态技术,超越传统城市发展当中的一些手段,要考虑到既要经济的增长也要人类的健康,还要保护环境。

总之,生态文明下的城镇化,要从哲学,文化,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来理解,才能比较全面的把握相关内涵,而新型城镇化,核心就是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

3.2要点

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城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保障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不论是相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对中西部等偏远地区,都是基本的底线,如果基本的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再高的GDP,再好的福利也都将失去意义。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能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方式,需要对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这既依赖在技术上获得突破性进展,更需要对既有的发展观做出重大变革,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丢弃的福特制发展方式,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视而不见,遭遇环境危机并不会令人很意外。

三是对生态敏感地区采取封山育林,生态移民等措施来缓解人地矛盾,经济发展。人类繁衍会不可避免地对自然带来影响,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尽量缓解这种矛盾。有序地推进生态敏感地区的人口在城镇的集中,选择低冲击的发展模式是缓解矛盾比较有利的做法。

从生态城市的发展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城市的绿化,种树为主要工作,目的在于实现城乡融合和环境美化,第二阶段是以节能净化,水净化和新技术为节能重点,实现资源循环和城市功能的有机整合。这既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也有集体技术的应用。

3.3措施

设部的建“四线”(分别指“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管理办法是落实生态城市的建设的重要措施,“绿线”指城市范围里面的绿地系统,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等等,要求规划人员在编制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和小区规划都要给予落实,这是保障城市的基本绿地空间。“蓝线”是指河流,湖泊,水系等等,包括沿岸的一些地区要求严格管理。“紫线”是指历史文化地区,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一些嚴格保护的地区。“黄线”是指市政管线,如燃气管,上下水管等,这些都不是轻易能改动的。

在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化体系规划中,对全国城镇空间结构空间提出“多元多极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大,各地发展条件 ,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城镇化路径及其空间组织必然是多元的。我国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城乡差异大。各层级,各类型的中心城市在辐射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构筑“多极”的城镇体系。同时应依托国家的“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和交通运输通道,加强城镇之间的网络联系,构筑相互支撑的国家城镇体系。带动广大内陆地区的发展,引导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在空间上的协同。

4.结论

健康的城镇化,可持续的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以生态文明委理念为切入点推进下一阶段的城镇化健康发展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五位一体”的综合协调发展思想,确保城镇化发展走质量提升的道路,切实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以稳健的经济增长,可持续的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城镇积极发展绿色,低碳的建造技术,以高品质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实现低碳城镇。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2]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3]李秉德.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M】.2001(12):1-4

作者简介:

许浩哲(1999.0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河南省汝州市,当前职务:学生,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乡村发展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