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管春峰,胡珊珊,李增友
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学院
高校扶贫道路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管春峰,胡珊珊,李增友
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学院
高校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扶贫工作提供长久不衰的动力是高校面临的永恒问题。本文整理过去高校在扶贫过程中采取的优秀举措和成功经验,总结出高校扶贫的基本模式和重要环节,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发挥自身特色服务地方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精准扶贫;高校;科教扶贫
课题项目: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课题(编号:15ZS003)。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脱贫扶贫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高校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智囊团,积极主动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提供科技支持、人才支撑既是高校的责任担当,也是服务社会的本职义务。
虽然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进入到21世纪,出现减贫速度变缓,投资效率下降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过分依赖政府体制和系统来分配。这种主体单一的扶贫方式导致扶贫资源被各级政府垄断,由于缺少社会监督,容易滋生腐败。寻求建立一种高效多元化的综合扶贫体系,有助于减轻政府压力、增加扶贫效率。高校作为独立于政府的事业单位,有着独特的职能优势。高校扶贫不仅在人力、物力、设施等各方面对开展农村扶贫工作有独特的优势,同时对高校的教育实践工作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在具体工作中,既可丰富学生社会实践,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开展农村扶贫工作不但是教书育人本身的一种需要,更是高校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践,是体现高校社会价值的途径之一。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高校逐步走上一条结合学校特色的“科教扶贫”之路。借助政府引导,高校与地方结成对口支援单位,进行定点扶贫,高校师生进驻农村,一方面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技术、人才、信息,有针对性的改善农民因文化程度低、科学技术薄弱、信息匮乏、预防自然灾害知识欠缺等造成贫困现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高校技术应用的新田地,为完善人才培养、加强技术落地指引了新方向。
2.1 探寻脱贫思想根基
高等院校历来是先进思想文化的高地。思想不牢,地动山摇。“治贫先治愚”的特性决定了思想文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先导性功能。因此,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解决认识上的问题。具体共有3点:(1)通过详实的调查研究、扎实细致的工作、严格的工作程序掌握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实情,找准帮扶对象,推动工作以点带面,维护公平正义,赢得群众认可;(2)发挥高校思想智库优势,综合运用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实地查看、环境评测等多种手段,帮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准确诊断“病情”,找出致贫原因,建立个性化动态管理档案,准确评价精准扶贫质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3)发挥高校思想文化优势,宣讲帮扶政策、传播先进文化、营造积极氛围,教育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树立信息和决心,帮助困群众放下心理包袱,勇敢迈出脱贫致富第一步。
2.2 推动脱贫科学发展
精准扶贫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科学、社会环境、市场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准确分析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致贫原因的基础上,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智力优势,组织相关专业和学科力量,调配优质资源,做好规划设计、决策咨询工作,科学评估、审慎决策。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困难户的具体情况,按照缺啥补啥、一户一策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量身定制脱贫方案,着眼长远打造“脱贫不返贫”的规划,使困难地区、困难户科学脱贫、有序脱贫、断代脱贫。
2.3 培育脱贫造血细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进科学技术始终是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校精准扶贫的最大优势所在。规划设计、决策咨询提供了脱贫的方法,技术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则是脱贫的关键点和着力点。通过承担和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优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大力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带动群众脱贫的能力,提升困难群众的脱贫技能,使困难群众拥有一技之长;通过扶植一批适应困难地区和困难户实际情况的特色产业,使之成为脱贫的源头活水;通过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把承担的重大项目放在合适的贫困地区实施,使之成为带动脱贫的火车头。
2.4 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高校精准扶贫不能追求一时之功,一刀切,应该与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专长紧密结合起来。如农业、工科、法科等高校应该分别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产业改造与升级方面、法律维权等方面建立扶贫机制。同时,高校还应将精准扶贫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帮扶等帮扶工作相结合,与“三支一扶”、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实施、科学试验站等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如此方能长帮长扶不断线。
高校在扶贫之路上任重而道远,在实际问题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无论怎样变化,找准好方向和目标,才能在帮贫脱贫的道路上命击要害,解决问题。根据以往高校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1)在扶贫工作中要重视对贫困地区的人才培训,扶贫先扶志,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原因。(2)科学技术援助重于物资援助。教会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农业技术和技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是事半功倍的扶贫措施。(3)把实用的科技成果及时推广到贫困地区,打开科技成果走向生产之路,即拓宽了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又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是调动两方而积极的重要措施。
[1]李劲松,何福萍.运用国际经验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可持续发展[J].世界农业,2011,09:6+1-4.
[2]坚持走科教扶贫之路[J].成才,2000,09:36.
[3]李俭,陈钟鸣,常文波.农业高校科教扶贫工作的实施与思考[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51-52.
管春峰,男,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