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周晓波
摘 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遵循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阶梯进修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几乎是每每一个文人不变的人生信条。文学被用来明志、表情、述愿、论理。北宋王安石是用诗文表述政治愿望,表达人生意志,抒发人生感慨最典型的一个文学家,是历代文学创作直接为政治服务最典型的一个。
关键词:王安石;诗文;特点;浅析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遵循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修”;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治”目的。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成就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学宝库、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文明内涵。王安石无疑是古代文学家中最为政治的一个人,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让文学直接为政治服务。
一、王安石坎坷的人生之路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中下层官僚家庭。年十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二十二岁中进士后,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等地方官,长期的基层任职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务经验,同时也使他了解到了北宋王朝政治积弊、人民困苦的现状,树立了投身改革为国兴利除弊的理想,并多次上书上级官吏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嘉佑三年,从常州知州调为提点江东刑狱,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后人常说的万言书,主张建立宋王朝的“法度”,即效法“先王之政”的精神对现实政治有所“改易更革”。嘉佑五年,入朝为三司度判官。熙宁二年,神宗特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从此积极推行新法。但由于旧党的不断反对,屡次罢相,屡次起用,后退休江宁。元丰八年,旧党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王安石变法虽然失败,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相,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和文化遗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安石的文学主张
王安石的诗文创作追求文以致用、诗以载道,他曾经在文章《上人书》中详细的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正是由于王安石持有“适用”的文学创作观念,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
三、王安石诗文内容及特点
1.散文。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大都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如《本朝百事无事劄子》,通过对北宋百年来政治情况的分析批评,指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希望神宗在政治上能够有所建树,表现了他对现实形势的关心和刚毅果断的政治家风度。《答司马谏议书》,剖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又如《读孟尝君传》,根据对历史的分析,指出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正是不能得士的明证,驳斥了孟尝君善养士的传统观念。王安石的散文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较少注意酝酿气氛,描摹物象,从感情上打动读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这是他的文学主张的结果。
2.诗歌。(1)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鲜明。他在长期做地方官时,就有不少诗篇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虑,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写统治者搜刮人民的血汗,输送敌国,以致地无问南北,年无论丰歉,人民一样的陷入流离转徙和“无食”的绝境。其他如《兼并》、《收盐》、《感事》等也都表现了诗人关切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思想。
(2)大量运用议论的手法代替叙事和描写。比如《张良》,在这首诗里,王安石并没有蹈袭前人,描写张良风采、叙述张良功绩,而是以议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张良故事的不同看法和独到见解。通过发表“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和“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的议论,反驳张良的才能来自黄石老人传书的传说,提出张良是由于天赋异禀、读书历世,自我磨练修养,而终有所成的独特观点;提出了怀才不遇,招人嫉妒的贾谊不如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张良人生境界更高的个人见解。通过这些议论,来表达自己无意功名、不存机心的心怀。
(3)把诗作为阐发哲理、启迪人心的重要工具。如《登飞来峰》,这首诗的后两句以议论入诗,阐释了这样一个哲理:只有立足高远,才能穿越种种表象与外在的迷雾,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本来面目。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外界的纷扰与迷惑,最终获取真理。通过哲理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坚定变法不为外界非议所动摇的决心。
(4)对统治者的苟安麻痹深感不满。如《阴山画虎图》,从阴山健儿的射虎,联想到古代将士们曾在这里击败过入侵的敌人,使边疆平静无事,对比当时“胡天朔漠杀气高”的形势,批判北宋统治者的不修边备,表现他对国家前途的深忧。还有《白沟行》等表现同样主题思想。
(5)在咏史或怀古诗中寄托远大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如《商鞅》、《范增》、《张良》等,往往以“尺幅千里”的手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抒发自己的争执感情。在《杜甫画像》中,不仅高度评价了杜诗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更表明了对杜甫同情广大人民的精神继承。还有著名的《明妃曲二首》,诗人只从侧面落笔,勾画了古今艳传的绝代佳人的形象,以及她独去异域、怀念故国的凄苦无告的心情。更深刻的是,诗人在结韵里道出了在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妇女受压迫、被蹂躏的不合理的现实;同时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情。
(6)晚年诗歌对湖光山色的描绘,更多地注意诗歌艺术的锤炼。如《书湖阴先生壁》《江上》《泊船瓜洲》等,这些小诗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帖自然。
王安石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在散文、诗歌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其诗文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的烙印,忠君为国、积极用事、乐观深情等思想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而正是儒家思想美学风格中的“哀而不伤”“中正平和”“文以载道”才造就了王安石诗歌现实主义的艺术风貌、悲壮的艺术风格和理性主义追求。这种风格也为其后宋诗的发展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