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田利
爱,是教育的底色。就像乍暖还寒时的春天,就算刮风下雨甚至四月飞雪,温暖是她的底色。只要有爱,只要有越来越多爱学生、爱读书、爱思考的好教师努力给孩子们带来幸福,那么,中国教育的春天就不会遥远!因为每个孩子都配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是通过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被认为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一、教育的目的是爱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学识教育无可厚非,试问文盲能有多大贡献?学识低下的社会根本不能发展,这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一种鼓励上进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可否定它,但它其中的确有功利主义的成分,如果全盘肯定,社会上到处是功成名就的呼声,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一种绝对的失败,因为它是一种爱的缺失。把爱心、善良等美德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成功教育应该达到的方面。教育不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它就偏离了教育的宗旨。爱的教育与学识教育两者都是教育的重要内涵,在偏重学识教育的今天,爱的教育显得尤为可贵!
年近八旬、经历文革之苦的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要有个‘爱字,没有爱,做不好教师。要真爱教育,爱孩子的心,爱自己的学科。”为了“让孩子们从封闭的传统教育的捆绑中蹦跳出来”,李吉林主动要求从一年级教起。“一年级的孩子多么可爱,他们对小学生活向往已久。他们又非常弱小、单纯,需要老师的呵护……”
教育本意就是要用爱感染人、激励人。师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室,也是学生学习与成长、师生交往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地方。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可以分享学习的激情,分享新发现的过程。这种“分享”,至少体现了三层含义:第一,要关切到对方的需要、感受、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第二,要享受彼此双向的平等给予,它不是单向的居高临下的施舍。如果存在着施舍关系,那么被施舍的一方在自信心和主动性上就会受到挫伤。第三,分享意味着彼此心灵的真诚相对。教师要让学生享受课堂的温暖.有时候,当我们教育者在一起探讨时,谈得较多的话题是:什么样的教学真正有利于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换句话说,什么样的教学状态才称得上完美呢?不同的课堂,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其实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指标体系。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提炼出3个关键词,那就是:真诚、深刻、丰富。
二、教育根植于爱
35岁就获评特级教师的戴曙光,对孩子和课堂永葆一颗“初恋的心”,每次上课如赴约,有莫名的甜蜜与期待。“是什么支撑我?很简单,就是喜欢,就是爱。”戴曙光讲的一个小故事很感人:“走读生的我,有一次回家的路被洪水阻隔。班主任拉我到他家里,煮了一碗米粉,我含泪吃完。就是这碗米粉,让我开始喜欢上班主任,喜欢上班主任的数学课。”他说:“学生喜欢一门学科,往往从喜欢老师开始,从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开始。”读至此,我又想起那句话“好老师就是学科的化身”——老师对孩子的爱,多么重要!
高尚纯洁的师爱,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结果,有了热爱学生的思想,老师就会自觉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艰巨复杂的教育任务。爱心教育是一种享受,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更是精神世界的享受,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心灵深处的不断启迪。爱心教育更是老师人格魅力的不断提升,精神世界的不断升华。
三、爱在细微处
教师只有在宽容、尊重、赏识、平等的基础上,唤醒、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学生才能抛弃胆怯和害羞,从而自信、自强地健康成长。我把师爱与尊重紧紧相连。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前提是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次,爱是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还是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最后,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实现,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应是爱的最佳境界。
我的班上有一位学生叫明明,他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但是他在平时的学习中并不努力。更让人头疼的是他在平时的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他的家庭条件在本地是非常贫困的、父母也是极老实巴交的农民,这让他的心里很自卑。越是这样,他越表现的冷漠、高傲,甚至经常顶撞老师。他毕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的很多思想观念来自我们成人,就他来说,父母的“成功是衡量人的唯一标准”是他的行事准则。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他内心深处,他是渴望成功的,只是表现形式有些极端罢了。换言之,他也想有“伟大”之举吧!根雕常常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加工受人青睐,成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选。然而根雕的前身是什么?无非是生于荒野的树根。培根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知识好比是修剪移栽。”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可以造就的生命,我們要用艺术家的眼光对待,即使就是荒野的树根,我们也能否把它变成如根雕一样的艺术品呢?所以教育者应该拥有一种心态,对待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在某些方面也可能是金子,是可以造就的人才,教育者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到几个优生身上,而是应该运用赏识,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自信,拥有成功。
差生的心理最脆弱,他们更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尊重和爱护。这种师爱往往是医治差生心灵创伤的最好良方,是打开他们心扉的金钥匙。“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实践中转变观念,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耐心;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工作中多一份细心,用博爱和宽容代替粗暴和训斥,用博识和娴技去吸引学生;有了这份爱,才会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主动地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和让他们走出尴尬的台阶,才会耐心地去辅导和帮助,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四、教育应无痕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一个眼神、一次手势、一份表情、一声语调,向学生传达着各种正确的观点、情感和立场;广大学生在这绵绵“春雨”里健康成长,也是最具成效的。
教育无痕,宛如纷纷扬扬的雪,丝丝缕缕的雨,融进了地里,滋润了禾苗,却不见其痕,不闻其声,受益的却是禾苗!教育孩子亦应如此,在融洽的氛围中,师生交流、亲子沟通,孩子心中“不设防”,教师和家长也不是“进攻”态势,最终才有可能达成共识。“润物细无声”、“身教胜言教” 的教导方式,才是刻骨铭心的。
教育需要无痕,这不仅仅是一种向往,也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这更是一种原则,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技巧。
“一个真正有个性的老师,一定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一个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之人;一个爱教育、爱学生的人;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人;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虽然教师是一种职业,但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爱的艺术。从事教育,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去爱。因为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孩子能明白的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