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王仲伦 向起锐
摘 要: 人类对地球最早的认识和了解是建立在对地球的起源、现状和演化的猜测甚至臆想基础上的。虽然有些臆想或猜测在今天看来是睿智的、天才的,但总体来看,这些猜想是零星的、表面的。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们对地球进行的实证性考察,地球各个组成部分的奥秘被逐渐揭示出来。然而,只有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人类才再次重新认识了地球。
关键词: 地球起源;科学技术;发展
一、地球观与地球科学的关系
地球观:人们关于地球的整体的认识和延伸出的基本观点。地球观这一哲学层面的概念,是一个时代人类关于地球整体认识程度的一种反映。
地球观与自然观的关系:地球观是自然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观在地球这一特定客体上的体现。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方面,自然观包含地球观;另一方面,地球观又要受到作为整体的自然观的影响。地球观与地球科学:地球观是地球科学知识的哲学概括,其层次高于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地球观形成、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地球观一旦形成一定会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1]
对于地球观产生的影响因素是有很多方面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对地球的认识程度以及人类哲学思维的水平,等等。
1、前面说到的地球科学的发展会对地球观的产生有影响。
2、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也对地球观的产生有影响。比如,今天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導致人类地球观变革的重要因素。
3、人类哲学思维的高度会对地球观的产生有影响。地球科学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哲学观念的更新,哲学地球观的建立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概括总结。
我认为人类对地球观认识的重要阶段可分为,远古时期:宗教性质的地球观——古代时期:朴素地球观——近代:地质地球观——20世纪初圈层系统地球观——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地球观——20世纪后期宇宙地球观
二、人类地球观演变
远古时期:宗教性质的地球观。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积累了很多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园的一些知识,不过这些知识是与当时人类的一些原始宗教观念和各种对自然力和自然物崇拜后形成的神话混在一起的。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人类生活的区域是十分分散的,居住的环境和民族的多样性,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崇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
古代时期 :朴素地球观。人类逐渐摆脱对地球的神话色彩的认识是随着人们所学知识的增长和思维能力的进步,这使得人们开始用较为理性的态度来看自然界,从而产生了较为理性的地球观。
近代:地质地球观。地质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近代地学得以发展。近代地学时期,传统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开始建立起来,与此相适应,16—19世纪形成了这一时期特定的地球观——地质地球观。
20世纪初:圈层系统地球观。人们在对地球的认识从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层扩展到对地球其它圈层的认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个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土壤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对这个统一的系统(地球系统)进行研究称之为地质科学。
20世纪中期:人类地球观。人类对自己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刻而形成了人类地球观,像1942年,俄国学者维尔纳茨基第一次提出“智慧圈”这一概念,这个智慧圈是地球的新的地质现象,也是生物圈进化的最新阶段。
20世纪后期:宇宙地球观。人们研究的越深入就能越认识到,研究地球系统本身是不够的,要对地球周围的环境也进行研究,纳入地球科学的研究范围中。
近几年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研究的热门领域。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天地生综合研究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如:自然灾害的群发性、天文因素对气候和地震的影响。这一热门综合研究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新的地球观,宇宙地球观的产生[2-4]。
三、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
古代人对地球细节零星而原始的认识,早期人类的地学文明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而出现的。
1、从2-3百万年到距今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代是人类文明开始出现的时期,那时人类认识地球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打制各种石器,也就是制造原始工具而获得的、制造工具的活动“天然地”把人类与岩石学的某些最初的知识联系在一起。
新石器时代
人类关于居住地的选择、石质工具原料的辨认和使用,以及陶器的制作等,都是对早期地学哲学的零星认识。
人类最初的地理知识来自对生活场所及周围环境的初步了解
原始人类对自己所生活的区域中的山水草木、大江大河的变化特点和具体位置都较为明确 。对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的认识(洪水、地震和火山等)也始于这一时期。
1、地震现象也被人类所关注。
我国现存的有价值的地震记录文献约8000种,文献记录了公元前1177年至今几千次地震。
2、早期人类对火山现象的认识
地中海沿海的人们首先开始观察火山和对火山进行描述。这也是上文所提到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与所生活的区域是密切相关的。
古代人对地球整体直观而朦胧的解释
原始的地学知识产生满足了人类的一些精神需要
原始的地学知识的产生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类的一些精神需求。大自然和谐、壮丽、深邃、神秘的行为,引起了古人的怀疑和探索兴趣,对天地的关系、宇宙起源等问题的思索、猜测和回答,满足了古人的好奇和精神需求。这些天才的解释,是整体的、直观的、朦胧的,成为后来对地球科学和地球科学哲学的认识的最早萌芽。
2.关于地表形态变化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出现了源于殷周的“地道变盈而流谦”(《周易?谦》)以及“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等记载,到了晋代,关于海陆变迁的现象已有明白的记录,如葛洪的《神仙传》中的“东海三为桑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不仅继承了前人关于海陆变迁的观点,而且还用周期变化的气候因素解释海路变迁的现象。
与地学的认识的发展相应,中国早期地学哲学在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经历了最初的以万物有灵的泛神论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到“人定胜天”(荀子)的人胜论和具有神学唯心主义色彩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再到“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曲折历程。
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领悟中蕴涵着目前已成为世界共同的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大概就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的来源吧。我国周代就颁布了《伐崇令》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先秦时期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如《秦律?田律》等。此后旨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相关法律一直被延续下来。
结 论
总而言之,相对于近代特别是现代人类地学思维的广泛性和系统性,漫长的早期地学文明给我们留下的主要是局部、零散和孤立的知识基点,以及堪称天才然而缺少科学基础的联想和猜测。但是正是这些知识的猜想,为后来的地学和地学思维方式的进步奠定了历史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余谋昌著《地学哲学:地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一章:人类世:地球新的地质时代).
[2]中国科协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编《天地生综合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王恒礼《地球科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徐钦琦著《天地生与人类社会交叉研究》,地质出版社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