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吴金蔓
摘 要: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而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叙述和阐释。探寻历史真相,体悟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1]中学历史课程又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学功能,旨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因此2017新课标增加了历史学科素养的新内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2]下面就新课程形势下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素养谈谈我的粗略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科素养;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史料实证
一、高中历史课堂现状:
高中历史教学中呈现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科素养淡薄。受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影响,教师更加看重的是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而对于历史事件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影响的重视程度却不够。一般教师在教学时由于课时和实践的关系也会对历史事件点到为止,而很少将该事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进行教育,这些均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历史素养教育意识淡薄的具体表现。其次在在教育方法上,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在历史素养的教育中,这种教育方式即表现为说理式、灌输式等,这种方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会一定程度增强学生的厌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再者重理论轻实践,这是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但是,从教育角度来讲,学科素养是理论知识,加强对学科素养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家国情怀,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历史教学学科素养教育对策
(一)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史料阅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学科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运用史料不但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无为而治”的含义时,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史料(故事)帮助理解:东汉时期,贵人邓绥受到和帝宠爱,皇后阴氏十分嫉妒。但邓绥为人谦恭,性格柔顺,对阴氏十分尊重,与阴氏同时进见和帝时,邓绥从不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与阴氏抢话头;每当发现自己的服饰与阴氏相同或相近时,邓绥便立即换掉,决不与阴氏抢风头。尽管如此,阴氏仍然与人一起施行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鉴于阴氏的专横、阴险与邓绥的谦逊、忍让形成鲜明对照,和帝幽禁了阴氏,并在邓绥称病辞让的情况下坚持将她立为皇后。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明确了“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3]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而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智慧和作用通过认识历史材料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材料学习和运用的动机,进而引起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兴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利用历史教化功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它应当成为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国民教育的内容”。因此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12 个价值理念组成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忽视它“中国就会在激烈竞争中丧失意识自主权,丧失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梁,失去整个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柱”[4]而这种价值观又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中,从历史中汲取精华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如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就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含了四个内容,即“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在教学中需要紧紧围绕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展开。“百家争鸣”着重儒家思想的产生阶段,孔子的“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的“仁政”与早期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進一步的发展,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成为早期儒家思想目标;“汉代儒学”是儒家的发展阶段,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明确为人的日常行为规范;“宋明理学”将儒学追求的道德标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历史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空前强化;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反思,进一步强化经学致用的责任感意识,进一步强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有其思想的糟粕,但其所包含的积极的思想内涵,正是我们所要传承和发展的。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构架学生时空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5]高中历史学科素养旨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它适应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当下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型的要求,这就决定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一味地灌输教育,效果显然会适得其反,“润物细无声”是思想教育最佳的的教育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是每个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课堂上,教师简单的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往往很难吸引学生。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实践中不妨尝试课堂历史小辩论、课堂历史角色法以及与课堂相结合的历史小论文写作、制作历史黑板报、历史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就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且富有历史学科的特色,在这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角,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倡导转变学习方式,确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教学方式,设计导学过程,彻底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科素养成为一线教师一个新的课题。教师为主导的,多角度、有意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内涵与联系,通过充分激发学生探悉历史因果关系的欲望,达到促使其完成由“让我学”到“我要学”及“使感兴趣”到“很感兴趣”跨越式转变的实践目的,才能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
[3]黄霞.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对史料的兴趣[J].教法研究,2018:141
[4]梁玉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09:3
[5]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