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神舟飞天”与物理知识的联想

时间:2024-04-25

汪铭暄

摘 要:文章坚持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工作实际,从神舟飞船,载入航天的发射、运行、回收三个过程详细分析具体环节中运用物理原理的情况。文章也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科研工作者艰辛攻关,使航天事业发展迅速,成绩辉煌。

关键词:航天工程;物理;万有引力;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最近,我们复习到高中物理教材的“万有引力与航天”,不由得又联想到“神舟”飞船的发射、运行和回收三个过程,所涉及到中学生学过的许多物理知识。现遵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飞船发射三个过程的顺序,进行简要阐述,以便促进自己养成学习书本知识联系生活、生产和科技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一、发射过程

从电视画面中我们会看到,当指挥员发出“点火”的指令后,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将火箭(含飞船)平地托起,直冲云天,此刻,飞船进入发射过程。

首先,想到火箭中燃烧的燃料应该是热值很高的燃料。常用的燃料像煤、干木柴、汽油的热值都比氢的热值低许多,所以火箭要用氢来作燃料,而且是用液态的氢,所占空间体积才会很小,氢由气态变成液态应该采取压缩和降温的办法才可实现。在飞船的燃料箱中还应有液态的氧气作为助燃剂。飞船升空的阶段,氢不断地燃烧,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燃气的内能,内能再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火箭升空的动力在于它本身,火箭向下喷出高速气流,气流对火箭有一个反向的作用,也正是反冲作用。这时只要把发射前火箭整体看成一个系统,发射时,将喷出的气体和火箭分别看成一个系统,动量应是守恒的。驱动力对火箭做功,火箭的机械能不断增加。

另外,火箭在发射时,尾部的火焰温度很高,如果直接喷射到发射台上,会烧坏发射台和发射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了“物态变化”的知识把比热熔较大,又最便宜的水利用上了。他们在发射台底下造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使水吸热升温并汽化再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许多。

再者,火箭点火后在喷射出烈焰的同时,会发出震耳的雷鸣声,这是极大的噪声,这种噪声是由周围物体及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大约有150分贝,会损害人的听力器官,为了保护宇航员的听力,飞船的设计必须能够让舱内的噪声低于90分贝,才能保护宇航员的听力不受损伤。

还有,我们高中学到了第一宇宙速度,数值为7.9千米/秒,它是飞船最小发射速度,也是飞船最大的运行速度。这个数据的计算依据是: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

近地卫星可以说是在“地球附近”飞行,可以用地球半径R代表卫星距离地面的距离r。将相关数据代入上面速度公式后算出的。而飞船在数百千米以上高空运行时,地球对飞船引力减小,飞船入轨的速度略小于第一宇宙速度,约为7.5千米/秒,是声速的22倍。

二、运行过程

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后,会脱离飞船。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由开普勒定律可知,这个运行轨道应该是椭圆的,地球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飞船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最远的叫远地点,当飞船达到近地点时,运行速度最快,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到达远地点时速度最慢,动能最小,势能最大。这时飞船只受重力作用,总的机械能是守恒的。飞船在太空轨道正常飞行,是不需要推动力的,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阻力,所以它只需要利用惯性和自身的重力就会不停地绕地球运转。当需要变轨时,才需要推力的作用,才把飞船的推进舱喷火时的反推力作为变轨的动力。

飞船运行时,重力要提供沿轨道运行的向心力。航天员在失重的环境下,身体没有可依靠的着力点,出舱漫步时,只能在安全带挂钩的帮助下,通过手沿飞船外壁位置改变,来实现整个身体的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漫步”应为“慢移”。

航天服系统重大约120千克,航天员穿着这么笨重的航天服,并不会感到很吃力。原因是航天服和人一样,在向心力的作用力,高速围绕地球飞行,这时的向心力由重力来提供。在失重状态下,航天服和人同样,可以漂浮在空中,航天员完全可以承受非常笨重的航天服,并不会觉得费力。

在飞船运行时,给航天员的生活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给吃、喝、拉、睡都会带来不便。在失重状态下早先他们只能吃裝在像牙膏一样的管内的食物,吃的时候,往口中挤。喝水时,只能用吸管吸着喝,因为把水盛在杯子里,也很难把杯中的水倒进口中。航天员在太空睡觉就更为奇特,其表现一是黑夜和白天不分。原因是在飞船内看日出、日落是由飞船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而定。在24小时内,日出日落会多次交替出现,航天员只好按钟点安排睡觉时间。表现二是睡姿奇态,航天员在失重的环境中,根本分不清上下左右,找不到“躺”的感觉,所以睡觉时不需要床,站着、躺着、坐着都一样。人睡着了,两臂却会自由摆动。因此,睡觉时,航天员会钻进睡袋中,拉上拉链,并固定在舱壁上,这样才能保证不会飘走。

三、回收过程

据相关资料介绍,飞船的回收往往要经历四个阶段:

(一)制动阶段

当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测控指挥部向飞船注入返回指令,飞船要变轨调整飞行姿态,按照牛顿力学原理,需要有力的作用,由于飞船是由三个舱组成,即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其中推进舱的功能正是为飞船的变轨调整飞行姿态提供动力的设施。需要时按程序点燃发动机制动,飞船受力,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完成离轨操作任务,并进入返回轨道。

(二)自由滑行阶段

在自由滑行阶段,飞船发动机关闭,基本上是无动力的飞行状态。这一阶段也叫大气层内自由落体运动状态。飞船的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飞行速度会越来越快。由于和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那时飞船就像一团火球,表面温度能高达三千摄氏度。由于飞船在抗外高温方面,包括飞船的外表材料,保护层和飞船内的座舱里有各种隔热装置起到极大的作用,保证了航天员的环境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对他们的工作、生活、身体影响不大。当飞船飞行高度降至距地面约一百多千米时,飞船的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穿越大气层时烧毁。返回舱继续下落。返回舱的形状像一个大钟,原理是返回舱返回时进入大气层,千变万化的气流对返回舱作用很大,使返回舱难以保持一个固定的姿态,把它做成大钟形状,好似“不倒翁”一样,底部大,上端小,抗气流能力会大大增强。同时大钟的形状相对其他形状有利于实现防热的目的。

(三)再入大气层阶段

飞船的返回舱自由降落到离地面大约100千米时,返回舱表面空气密度逐渐增大,飞船要克服摩擦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它会将电磁波屏蔽,使舱内的航天员暂时失去与地面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黑障”现象。当返回舱降至离地面四、五十千米时,“黑障”逐渐消失,恢复和地面指挥部的联系,返回舱继续下落。

(四)着陆阶段

当返回舱降至离地面大约10千米时,便进入着陆阶段,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当时飞船速度很高,大约200米/秒,如果不采取减速措施,飞船高速着陆,航天员受力的动量及冲量会大的出奇,犹如从100米高楼坠落到地面上一样,后果可想而知。为了保证航天员的人身安全,回收着陆系统会连续完成拉出引导伞、减速伞、主伞的动作,飞船才会开始减速,缓缓下落。由于这时,向上的阻力大于向下的重力,飞船的加速度方向向上,飞船下落速度逐渐降到大约为10米/秒。若不继续减速,着陆的风险仍很大。当飞船离地面大约1米时,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几台反推火箭会点火工作,促使返回舱的速度一下子降到2米/秒以内,再加上航天员的坐椅具有缓冲功能,能使冲击时的部分能量被缓冲吸收,还有航天员是躺在坐椅上落地的,增大了接触面积,从压强的角度讲,大大减小了航天员着陆时受到的压强。从冲量的角度讲,作用时间延缓了,航天员受的作用力就大大减小。这样采用多种措施实现飞船的软着陆,从而保障了返回舱和航天员的安全。

我们中学生一定要向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学习,认真学习文化知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能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