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4-04-25

李思华

摘要: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思潮时刻冲击校园,如何培养理想崇高、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的青年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心理契约引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更符合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心理契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调动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对学校的忠诚度,而且可以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因此,本文对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心理契约视角;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必然存在着非正式契约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隐性的责任、义务和期望。正确运用这种心理契约关系,使之成为制度管理的延伸,可以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又使之成为管理内容和手段,调动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教育双方形成和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从而使学生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满意感。

1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源自社会心理学,后来被组织行为学家借用而引入管理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吉里斯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探讨了雇员与雇主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把此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施恩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他强调心理契约的本质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望。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心理契约的研究起步较晚,较为薄弱。国内学者对心理契约的关注始于本世纪初。我国学者曹威麟、朱仁发等通过对现行心理契约定义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根据定义的逻辑方法认为所谓心理契约是指当事人并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进行意思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约具有非正式、主观性、隐含性等特征,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种无形的、未公开说明的情感和相互期望,心理契约的核心是组织能够了解到个人的发展期望,并设法满足这种期望,个人为组织的发展努力奉献和付出,因为个人相信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期望。如果心理契约运用得好,它能带来比制度管理产生硬性约束更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力,同时也能使个人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和自我实现。

2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的特点

2.1非功利性

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契约是为了实现双方的互赢和互利,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思政心理契约是非功利性的,契约双方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利。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无私奉献的育人行为,思政心理契约的践行没有法律约束的强制性,需要主体双方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

2.2教育性

教育关系本就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思政心理契约必然包含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辅导员的心理预期是把学生塑造成具备完美人格的人,而学生的心理预期是思政辅导员因崇高人格、专业修养而成为其学习榜样。

3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3.1重视有效沟通

首先,要畅通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正式沟通渠道,建立信任、有效的溝通机制。如果正式的沟通渠道不顺畅,会造成不实消息四起、信息沟通权威性下降,使得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度降低。可以通过固定的宣传渠道如网站、宣传窗、公告栏、微博等,发布有关学生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公开评奖评优、奖惩资助等信息,定期召开学生会议,及时向学生提供充足的重要信息。

其次,要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非正式的沟通是指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如日常谈话谈心、学生集体活动、自媒体交流(如微信、QQ)等。非正式沟通具有沟通方便、简洁明了、方式灵活等特点,易于缩小师生之间的代沟。辅导员要善于利用非正式沟通的优点,一方面,利用非正式沟通的机会以学生的视觉、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传递思政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非正式沟通倾听捕捉和收集提炼学生所表现出来对学生工作的看法、心理需求以及对辅导员的心理期望等,以此作为构建思政心理契约的信息来源。

3.2开展互动式管理

在进行思政教育进程中,应该允许学生参与重大事务的管理。首先,如此做有助于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参考多方面的指导意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其次,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一种被尊重及重视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比较大,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必须要得到学校的支持,能够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学校内部组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的重大事务,在各种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得到了锻炼。第一,辅导员要积极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第二,要创设学生管理学校的平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其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容易发挥作用。第三,积极地利用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颇受欢迎,微博、微信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沟通方式,辅导员应积极地使用这些沟通工具,以便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3.3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有助于辅导员及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保持一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存在感,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增强在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渲染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气氛,激发学生投身实践的热情。为了保持优良的思政心理契约,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事务:第一,坚持人性至上的理念,在开展学校活动时,务必坚持将关爱人、尊敬人、宽容人、发展人放在第一位,积极贯彻学生的发展重于一切的教育思想:第二,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找到奋斗的方向,努力的目标,并坚持下去;第三,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成为校园的主人,积极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建设校园,使校园变得更加美丽。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增强对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在具体的进程中,辅导员发挥着指引及引导的作用,不但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关注意识,还要积极地监督学生,避免错误的思想影响学生,一定要做好在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结束语

心理契约是以一种较为柔性的管理方式,它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处于青年期,具有较为鲜明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就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大学生复杂的心理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不仅希望从学校中获得知识上的满足,还需要获得高层次心理需要,如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等,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通过学校的管理来协调。高校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能达到双方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现代大学教育.2014(04).

[2]心理契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角[J].旷勇.长沙大学学报.2014(01).

[3]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目标管理研究[J].毕灵敏,邓新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