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历程

时间:2024-04-25

杨翠荣

摘要:近年来,纵观我国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课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改革的脚步也越来越稳健。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习惯采取“填鸭式”或者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一味的讲解中不明就里,渐渐迷失了自我。而在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对于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变得首当其冲,随之而来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更新换代也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完成。下面我就本人的教学经验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方法;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与方法的体现。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有哪些策略呢?

1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现状

1.1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我国,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任职不少都是“赶鸭子上架”,缺少专业的科班教育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只是凭借个人想象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此外,还有部分的小学语文教师确实是专业的师范院校毕业,但是在毕业的多年以后由于各种教学事务缠身,无暇进行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更新换代,久而久之,仅仅依靠在学校中学习到的那点知识远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语文教育发展,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吸取到的知识与涵养也日渐稀少。

1.2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

在我国,“重理轻文”的思想存在已久,这种错误思想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初见端倪。同时,对比其他的自然学科,语文成绩的提升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相对较多。久而久之,加之社会和家长传递的固有错误概念,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渐渐降至冰点,在学习中更是不走心,教学成效的提升变得举步维艰。

2本人对语文课堂教学总结的几点经验

2.1加强情感教育,走进学生世界

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创设情境激趣

认真抓好語文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环节,切实发挥语文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效果如何,关键就体现在语文教师的备课与上课这两个环节上,并且也通过这两个环节来实现。有时候我会在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提问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学习中存有疑问,在渴望答案中学习。在上课环节,教师需要根据教案,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特点和可接受程度,采取小学生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法开展教学,最好是通过实践教学,设置一些德育场景,鼓励小学生参与,使小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成功创设课堂情境,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中,为教学创设最佳的时机。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契合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

2.3在教学中,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课堂还给学生,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在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以往的教学中总是遵循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首先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是参与教学内容的主体思想,在备课时,不能把课备得太满,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挥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参考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要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课堂学习时,老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多发言,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见解,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可以更加喜欢对语文课程的学习。

2.4组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发散,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也会有所提升。为了让学生真正收获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合作,从而使得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2.5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矫正学生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发展。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教师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首先,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其次,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使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积累。通过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对学生的赞赏不要局限于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地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不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们,请勿看轻学生们的年龄,我们肩负重大使命,我们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路标,尊重学生,化虚为实,增进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成长。重视课堂教育,重视课堂的分分秒秒,发觉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达到我们共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淑香.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8)

[2]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初探[J].刘国荣.亚太教育.2016(34)

[3]对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J].马志杰.亚太教育.2016(3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