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时间:2024-04-25

沈哲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了新时代"这一伟大判断,面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位,如何更好的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兴、文化强的作用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当下中国梦的主要承担者,未来中国梦的缔造者,应当把握新时代特点,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发挥课堂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阶段作出如此具体又气势磅礴的判断时,举国上下是欢欣鼓舞的,是群情澎湃的。我们明确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即将创造新的历史的时代,是一个属于每一个怀揣中国梦的中国人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更加准确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科学定位。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这是***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文化自信所做的特别阐释。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对意识形态?作的领导,理论创新全?推进,?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化?泛弘扬。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节奏不能变。大学生作为当下中国梦的承担者,未来中国梦的缔造者更应当把握时代特点,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充分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使命,文化育人显然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场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人文建设等各个环节之中,滋润人心于无声之处。使文化成为师生的底蕴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行动。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来源于学校的文化自信,教师的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但是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厚重的文化基础却能影响一代又一代在校学生。

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前沿阵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重要任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要溯古及今、任重道远。通过对学校历史,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宣传营造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营造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传统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坚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教师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身上所散发的自信是学生文化自信的最直接的“信心”来源。教师必须坚定内心,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对中华文化的客观认识,对中华先进文化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学生所学,只有保证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先进性,才能把握其对当代大学生甚至未来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当发挥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这一主题上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课堂要围绕“文化自信”开展专题教育,把学生层次、专业特色、时代特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找恰当素材,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契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进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拓展多种课堂形式,落实文化自信教育

在45分钟的时间内,由老师向学生讲授或者灌输一定的知识,是当前教育系统中最传统和直接的课堂教育形式。在互联网以多种自媒体形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高速应用的新世界新时代里,传统课堂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走在社会前沿,掌握多种自媒体使用方法,对新的信息迫切需要的当代大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眼中的落后一员,不能跟上他们急于成长的步伐。传统课堂的改革创新亟待进行。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种自媒体的快速成长,为教师创新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可能。理论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好的传播,被学生反复学习理解。科学的教学互动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互动方式的创新都应当仅仅围绕文化自信教育这个主题,注重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尽享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从而提高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识。传统课堂之外,应展开不拘泥于形式的多种“课堂”。如同小学生开辟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大学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也是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组织学生过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在实际的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领会传统文化表达的精神。开展围绕传统文化的多种新形式的活动,如各种自媒体的比赛等,以新鲜的形式吸引学生,以便捷的方式招揽学生,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体验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过程,更是在无形中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

课堂内外的学习,终究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落在实处。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落在实处的关键,也是切实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比如传统的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又比如新形式的调查研究等,都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文化自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正应当是大学生自觉的参与、实践与传承。

2.尝试不同教学手段,强化文化自信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更新,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一直是课堂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也应当紧随时代步伐,尝试不同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能更准确直观的传导信息,又能及时的反馈调节,是现在普遍采用的较新的教学手段。

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载体多样化、便捷化。在教学方法的突破上,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新时代特点。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新概念,满足这些学习方式的实现就是对教学手段的突破。比如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的微课,以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为目标,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微课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应主动培养的能力之一,也是新时代青年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效率是在尝试不同教学手段过程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让学生学进新知识,同时又能讲出新想法,解决新问题是课堂教育的终极目标。现在在部分高校推广开来的慕课形式就是一个新鲜又有收获的尝试,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以极高的参与度学习并分享着知识。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将会更加强烈,收效也一定更加明显。

3.扩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文化自信教育

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文化自信教育要主题明确,以宣传文化精神、鼓励文化传承为目标,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彰显中国文化品牌的力量。传统文学、戏剧、影视、歌曲等形式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也能更加积极的、热情饱满的投入到文化传承中去。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

文化需要有主体意识,否则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只有确立了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主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够跟其他文化展开交流对话,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才能够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阶段,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还处于养成时期,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大学生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单靠被动的教育很难实现个体的成长成才,还需要自己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所以,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必须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以文化鉴别能力为前提,大学生在面对文化冲突和矛盾时,要形成对文化的基本区分和鉴别能力,知道什么是腐朽堕落文化,什么是先进优秀文化,自觉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渗透,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文化鉴别能力,明确不同文化的优劣,才会做出认同选择。

2.自觉担当文化传承责任

大学生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生力军,应该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大学生传承文化并不意味着要让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迹,而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细微之处落实传承文化的责任。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传统经典的研读和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可以通过参加猜灯谜、唱大戏、踩高跷、插柳枝、划龙船等民俗文化活动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可以通过参加文化专题讲座、读书会、学术报告等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生活实践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讲求谦敬礼让、推崇仁爱、恪守诚信、强调奉献精神等,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

3.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中,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优秀文化群体,担任着文化交流的责任。文化在交流中得以取长补短,批判地吸收西方外来文化可以为我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比赛、出国留学、海外实习、出国旅游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生动形象的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学术沙龙活动加强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学习,利用网络等媒介促进与外国朋友的文化交流互动,以文会友,以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形象感染更多的外国人喜爱中华文化。

4.增强文化创新能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之所以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源于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大学生要在文化认同基础上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同时以创新性思维提出文化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思路。大学生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不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要有创新行动。大学生可以把优秀文化融入校园、班级、宿舍、餐厅,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等;可以把文化元素融入所学专业之中,设计出富含文化气息的专业作品。文化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18日。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