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师院校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4-04-23

张凤荣,张征然,孙文倩东北师范大学

高师院校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张凤荣,张征然,孙文倩
东北师范大学

少数民族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受本民族文化的陶染,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持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研究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影响因素

项目:(东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

1.教育方式对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教师的讲授课方式包括教师上课使用的语言、所讲的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语言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心中,但是这也成了他们接受新文化的制约因素,制约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制约了和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影响到对大学学习的适应性。被访者多数是从小学到高中就在民族学校上学,课上老师上课用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内容也相对简单。因此,即使是用汉语讲课,他们也不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到了大学后,由于学习内容更加专业化,内容广而多,全汉语授课的教学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听不懂,跟不上,不能理解课堂内容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语言方面他们不仅是不理解,表达上也有障碍,文字功底也差。在访谈中一名朝族学生因没有专门受过文言文的训练,听中国哲学课的时候,老师讲的一些文言文的经典的语句,就觉得很难、听不懂。还有哈萨克族女学生,老师要求学生写3000字左右的论文,这对于汉族同学来说驾轻就熟,可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就十分困难,因为他们之前的教育中最多要求写400字左右的汉语作文,由此可见教育方式中语言影响少数民族新生的学习适应性,此外还有学生表示,上大学以后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多,吸收不过来,且课时长让他们感觉非常不适应。

2.人际交往对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复杂,是一种多维度的人际交往,它不仅涉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还涉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以及网络交往。其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大学中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少数民族新生离开家庭和熟悉环境面对新的校园、新的学习环境渴望友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们又缺乏沟通技巧和勇气,同时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变得很内向,防备心理特别重。与汉族大学因民族文化差异产生摩擦,教育人类学家0·F·博尔诺夫“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地趋向完善,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效果深受其害。”少数民族新生具有本民族的特点和个性,进入到大学以后,民族亚文化和汉族主流文化在思想、行为、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差异,与汉族大学生在认知、情绪、交往等方面容易产生冲突体验。在大学中,学生与老师的接触多是在课堂上,课下的交流基本没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相比中学时期骤减;网络的发展,通过手机和电脑的交流方式更加频繁,他们可能在虚拟世界中更为享受,但到现实世界由无所适从。

3.学习方法对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大学学习表现为更专业化、自主化、研究化和阶段化。中学学习有高考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老师有依赖性。而大学学习无论在定位目标、学习方法、教学方式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异,教师传授时间逐步减少,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逐步增多,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时间的分配等全由学生自己定夺。对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来说,地区教学水平的限制等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相比汉族新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偏弱,沿袭他们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更难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英语、计算机、数学等课程上的学习难度比较大,死记硬背不会融会贯通,尽管非常努力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都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最终学习进度跟不上,学习没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前途感到担心、焦虑、紧张。

4.学习态度对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族文化的熏陶,他们的行为举止也受本族文化的影响,并且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因而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角度也有所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文化环境的迁移,学习困难程度自然高于汉族学生,再加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背景、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很大不同,在访谈中发现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也有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足,有一部分学生更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学生本身也是存在着不同差异的个体,包括性格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多元智力的差异、语言基础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因此,虽然同一个教学班是同一位教师任课,但学生学习态度却大相径庭。对于汉族学生来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稍微点拨,学生就心领神会、融会贯通,课堂表现积极活跃,考试成绩优秀突出。而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刚入学时也会同其他同学一样,有上进心,渴望进步,渴望好成绩,学习抓得比较紧,上课表现也较积极。但是终究是投入与所得不成正比,丧失信心,本研究发现越是民族身份鲜明、民族性格凸显的少数民族学生,越是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5.学习动机对少数民族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

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优越的教学资源,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渊博的知识及优秀的老师,这对于来自经济、教育资源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同学来说是来之不易的机会。同时历史的责任够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建设家乡,改变地区面貌的强烈愿望。在调查中大部分少数民族新生表现出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的良好精神状态,更能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参加是实践活动,更有的少数民族同学有意识的弥补自身的不足,艰苦努力成为班级中学习的佼佼者,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一开始就确立了奋斗目标: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等,还有的同学想读硕士、博士。他们在周末还会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课,并会抽出一些时间来继续学习本民族的语言。为日后回到家乡任职做积极准备。此外,他们也感谢国家和政府少数民族提供的优惠政策,为更好地维护国家和平稳定,昌盛繁荣而努力向上。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的动力,进而增强学习适应性。

张凤荣(1969-),女,汉,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应用社会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