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4-04-23

刘海霞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中学

初中数学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探究

刘海霞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中学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更加注重优化教学内容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从主体性教学模式出发,对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重点探讨。

初中数学;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改实施背景下,现行的初中数学课堂依然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往往比较重视如何传授知识经验,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教师主讲模式影响下的数学课堂,也毫无生机可言。不仅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合作,就连师生之间本该正常进行的情感交流和答疑环节也面临了被剥夺的境况。因此,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上加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具有积极影响。

一、调整教师心态,转变师生应试观念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尊师重道的思想非常严重,不仅教师代表了所谓知识的权威,而且学生也不敢在教师面前犯错,不敢在课堂上提出任何质疑。这就使得课堂上缺少了基础的交流与互动,而学生也只能当充当乖乖听话的学习者,又何谈主体性可言。所以,要想在数学课堂上实施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就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的渗透,并且指导学生转变以往的应试观念,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体性的发生。比如,在学习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时,教师不应急于向学生灌输公式的应用和如何记忆。而是应该从概念公式的来源和探究着手,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或根据教材讲解,探索这些概念公式的生成过程,从而加深知识理解。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深切地感受到数学课堂上的积累与提高。而这正是体现学生主体探究性的表现。

以初一上册的《相反数》教学为例,教师在给相反数下定义之前,可以结合之前所学的正负数知识,采取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相反数的含义。比如,设计一道简单的数学分类题,让学生将“+5,-2,-5,+2”分成两类,并说一说这样分类的原因是什么。期间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参悟教材,并结合画数轴的方法思考一些这四个数的方位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后,再让学生自主总结相反数具备哪些特征。这样就实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的目的。

二、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逐渐提高,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参与时间与空间,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来释放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一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一边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在学习初中数学的几何知识时,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画图来解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几何试题,并且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参与画图解题的过程,把自己认为可能的几种情况用图形画出来。以八年级下的《菱形》为例,在学习完菱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以校园花坛设计为例,让学生在固定的矩形空地上设计面积最大的菱形花坛,以启发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其次,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加强讨论和交流。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开拓思维,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而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也能以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在各组学生陈述各自的观点之后,再针对大家的结果和问题进行点评与答疑。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的《相交线》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动手,采用剪纸、画图的形式来认识相交线都具备哪些特征,然后用量角器对各个角进行度量,重点探究邻补角和对等角的关系。最后再有小组同学相互讨论,总结相交线的特点。这样比教师演示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优化评价方式,更加重视学习过程

除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采用积极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提高自我认同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再创造的动机。尤其是对于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能采取讽刺或忽视的态度,对其置之不理,而是应该找到其闪光点,尽可能地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自信心,进一步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而对于具备基本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教师也不应该满足于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在现有的解题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探究出新的解题思路。无论这些学生最终能否得出正确的答案,都应该向他们投以鼓励和赞许的目光。

总之,主体性教学是一种把学生的自主参与作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因材施教。

[1]张海霞.自主探究模式下课堂教学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