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于小艳
摘 要: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即高校图书馆在其管理制度过程中,基于制度文本、制度机制、制度环境和制度个体从整体上形成制度制定、制度实施和制度调整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有效性的概念,即由高校图书馆内部根据其自身组织和外部环境制定成文并具备操作性、均衡性、兼容性和约束性的符号性规范,在一致性框架和制度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促使制度个体通过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和情感价值判断作出符合制度目标的行为选择以及图书馆内部根据制度环境、机制、个体的变化对制度文本进行动态调整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有效性理论构建;探索性研究扎根理论
一、引言
图书馆是最早推进信息化的行业之一,随着文献资源数字化的逐步完善,图书馆开始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探寻文献服务升级和转型,这也就促使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必须由以“书”为核心的管理体系,转变为以“人”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大数据、可穿戴移动设备、云计算、关联数据等新技术日益成熟和被读者接受,推动着图书馆的转型和对传统服务的颠覆[1],读者对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例如数据分析、知识管理和流动、社交功能等[2],这也促使支撑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尽快开展升级改造行动。
未来面向借阅的目录门户将发展为面向信息交流的开放平台,即将馆内馆外的各种资源融合为一体。构建平台化的图书馆系统,让知识流动起来,释放数据,同时让数据与其他数据关联起来,形成一个开放、关联的网络将成为发展的趋势[3]。这些观点得到国内专家的认可,因此向服务“平台化”转型应成为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二、新形势下图书馆管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顶层设计与规划不充分
從国内图书馆行业的实践来看,对于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与规划还不够充分。以大学图书馆为例,其在学校信息化的角色仍处于文献支撑的范畴,普遍游离于大学教学、科研的核心流程之外,也就很难纳入大学流程再造计划中。其一,图书馆没能有效纳入大学的学术评价体系中,对科研过程和科研管理缺乏直接的文献数据支持;其二,作为知识仓库的图书馆,未能有效地将文献服务和数据推送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三,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如何将其纳入管理和服务体系中,缺乏有效的研发和推广机制。
2.下一代管理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
从图书馆自身信息化建设来看,存在缺乏业务流程的互操作标准体系、对图书馆的服务整合不够等问题,如果开展下一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完善相关的标准化体系。
3.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在深度方面,图书馆管理系统还没有形成基于数据分析的业务管理和文献服务机制,决策系统的使用较少。在广度方面,下一代管理系统应实现整合的全面信息管理,但目前还有很多业务没有通过信息化进行管理控制,主要是非读者服务部门的业务。
三、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
平台化转型是下一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其基本特征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词:
1.平台化
系统架构是实现各种管理和服务的前提,下一代图书馆应紧密围绕“资源”和“服务”两个核心的整合进行平台化架构。资源平台和服务平台需要同时构建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这两大基础平台上,广泛采用新技术满足和推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服务。例如利用感知技术更好地了解学术研究的需求,主动推送必要的学术信息;利用互联技术,将孤立的信息孤岛连接起来,拓宽学术研究的信息覆盖度;利用智能技术,对互联技术下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模、预测,为学术研究指明方向,并验证结果[4]。
2.整合
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资源是图书馆的基础。不论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和纸本文献资源,还是基于移动网络的图书馆新服务和数字化资源,这些都是下一代图书馆共同的核心与基础。将服务与资源高度整合,方可消除读者利用障碍。整合馆内外的各种资源,方可将图书馆变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下一代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服务管理在实际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而不可分离的,它们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
3.新技术
技术始终体现了它在图书馆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地位,下一代图书馆需要也必须采用更多新技术对其服务和资源进行支持,除了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也能促使读者更加关注图书馆服务。包括手机短信、邮件、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游戏式学习、3D打印机、体感技术、二维码、信息交互终端、微电影等在图书馆自身的服务中,合理的流程设计、决策分析、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也需要新技术作为技术保障,可以说新技术是实现图书馆系统向平台化转型的根本保障。
四、总结与结论
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制订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目标、制度组织、制度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体现在制度文本的操作性、均衡性、兼容性和约束性之上。制度目标源于制度组织的存在价值和周边环境对组织存在价值的认同,从而赋予其合法性。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制度目标被分解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之上,均衡性是制度目标的实质性要求,是对制度目标所预期效果的一种全局性观念,是对制度资源进行配置的保障和基础。兼容性是制度目标的系统化,为制度目标提供了体系化和层级化的依据和标准;约束性是制度目标实现所必须的条件,建立在规制性的制度权威所赋予的强制力和稳定预期之上。
最后,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调整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组织与制度个体、制度环境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制度个体在制度环境和制度组织的双重作用下,基于制度目标的制度行为会以反馈和外化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反作用于制度组织和制度环境,并通过符号、关系、理念等制度传递方式使得制度组织和制度环境之间的张力逐渐扩大。当这种张力不断扩大,契合程度不断降低,并达到制度个体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时,一方面,制度组织为制度个体所提供制度机制的功能开始下降,制度个体进行稳定预期的不确定性开始增加,另一方面,制度环境中为制度个体形成一致性框架所提供的合法性来源逐渐模糊,使得制度个体之间的分歧大于共识,并不断影响制度个体间的价值体系。此时,制度变迁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制度组织出于对自身存在价值和外部环境对自身价值认同的综合考虑,将对制度文本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动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1.?陈武,王平,周虹.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6):82-87.
[2]陈武,王平,周虹.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初探[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6):82-87.
[3]吴建中.图书馆目录从门户向平台转型[J/OL][2015-07-01].http://www.wujianzhong.name/p=2809.
[4]康晓丹.构建第三代图书馆的技术思考——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78-8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