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黎萍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
如何为农村贫困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黎萍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
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辅导;资助帮扶;团队活动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广袤的农村,绝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父爱母爱和适当的家庭管教情况下,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品行、性格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他们中的贫困学生尤为严重。所以对农村中小学中的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的这句话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起到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不能只着眼于每个学生本身,而应该对他们的成长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形成健康心理的良好环境。这样才能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形成健全人格。
从我的社会实践调查来看,目前农村学校贫困学生主要有以下不良表现:
(一)自卑内向,孤僻冷漠,人际关系差,常受到同学们的排斥,与他人甚至亲人沟通很困难。(二)他们学习大多很差,不太遵守纪律;生活习惯也很差,甚至有些邋遢,是同学躲避、耻笑的对象。(三)强言欢笑,内心痛苦。(四)任性暴躁,意志薄弱,做事无恒心。(五)好吃、好穿、好玩,贪求物质享受。
人的个性和行为反应出来的心理状态具有社会性,从个体发展来看,任何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正常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语言交流、文化影响等社会因素,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了贫困学生的日常行为、性格以及心理与其他学生迥异呢?
我对这恩阳区群乐29名贫困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有的家庭都残缺,有的经历变故,生活都很困苦。主要表现为:(一)祖父母年迈患病,无力抚养失去父母的孙儿。(二)夫妻离婚,双方撇下儿女不管,孩子只好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三)单亲家庭负担沉重。(四)重病导致家庭贫穷。(五)组合家庭人口多负担极重。(六)父亲服刑,母亲抛弃孩子不管。
家庭的不幸,使本该属于他们的灿烂笑容,已经难寻难觅了,而忧郁却时常挂在他们脸上。他们成了校园里灰色的“影子”。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低一级的需要获得部分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可能出现,个体的动机才可能受到新的需要支配。可见,我们要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必须要解决他们的基本需要,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有安全感,能获得团体的认可和关爱。而做到这些,单凭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关心他们的成长环境入手,多个方面地关爱帮助他们。
(一)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满足他们生存安全的需要。我为贫困学生联系了资助人,按月提供150元至220元的生活补助(一年按十个月计算);学校还为他们办理了住宿生生活补助,每学期有625元补贴。尽量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
(二)成立爱心团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满足他们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家的处境一样,在一起活动可以获得心灵的安慰和支持。通过活动接收正能量,一点一滴地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渐消除心中的阴影,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随时留意他们的学习状态,引导、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满足他们想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团队中给他们找帮扶伙伴。在学习进步的同时,获得了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爱。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鼓舞。
(四)走进他们的生活,滋润枯涸的心灵。弄清他们背后的故事,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拉近与他们的情感距离,有针对地引导他们向良好方向发展。
(五)组织参与公益活动,将温暖传递给他人,满足他们认知和审美的需要。鼓励贫困学生到学校图书馆当义工,带他们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打理日常事务、聊天、表演节目等。通过活动,他们把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他人,收获到的感激和赞美,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美好,无疑会让他们的心灵天空更加明亮温暖。
(六)对他们的家庭进行回访,巩固和促进转化。监护人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为了巩固转化成果,要定期对贫困生的家庭进行回访,督促监护人更好地管教孩子。
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来的特殊学生,单独进行心理咨询,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消除他们内心的阴影。每两周进行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轻松活泼的游戏过程中,队员们进行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尝试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技巧,还能很好地改善人际关系,改变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努力使其朝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学校里,他们变得劳动积极、遵守纪律了,人际关系融洽了,学习也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成绩有很大提高;在家里,变得勤快爱整洁,喜欢与家人摆谈了。
尽管变化缓慢,甚至有会反复,但只要一直注重这些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潜在的智能就能激发出来,获得正常智力,培养愉快的情绪,变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情绪具备调控能力,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1]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
[2]傅道春主编.《教育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