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尉巍 郑华栋
摘要:本文介绍了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大理论基石,探讨了其内在逻辑结构,分析了其经济学定位。
关键词:诺斯制度变迁
诺斯的研究一直围绕着西方经济的长期历史发展展开,其特点是以制度分析为中心进行经济的历史研究。诺斯认为,经济史的核心问题是既要解释清楚决定与衡量一种经济体系绩效的制度结构,又要解释这种制度结构的变迁。他用制度变迁理论重新解释了历史,其研究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框架。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演进逻辑
诺斯对制度及制度变迁的研究,始于新制度经济学,并最终通过对新古典范式的超越而达到自我完满。诺斯运用新古典主义分析方法,具体论证了制度变迁的发生。
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诺斯认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没有考虑制度因素,现在应该冲破这种狭隘分析方法,把制度作为经济的内生因素考虑,而去开拓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
在1973年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诺斯将制度变迁理论扩展应用于十至十八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历史。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及有利于成长的制度是经济长期成长的根源。
至此,诺斯把制度变动的源泉仅诉诸于技术与人口的变动,而制度的范围则以财产权的契约关系为主,对于解释历史过程中促成制度变动的集体行为还显得有些不足。
这些不足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之中得到弥补和完善。在该书中,诺斯建立了有关经济结构的理论并解释这种结构的稳定与变迁,探讨作为解释制度变迁基本要素的政治组织与意识形态。
二、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三大理论基石
诺斯指出:“我研究的重点放在制度理论上,这一理论的基石是:(1)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集团的产权理论;(2)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3)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应的意识形态理论,这种理论解释为何人们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核心,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
(一)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一大理论支柱。诺斯认为有效率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产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定产权,以便对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一种激励。很显然,经济能否增长往往受到有无效率的产权的影响。有效率的产权之所以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一方面产权的基本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关,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产权使经济系统具有激励机制。
(二)国家理论
国家理论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第二大理论支柱。诺斯认为,要了解一个社会产权结构的变革,需先弄清国家的功能。他在分析国家的功能时,将其当作一种政治组织来看待。因为国家确定产权结构,构成经济组织的契约关系形式也主要是由国家来决定的,所以国家最终要对造成经济增长、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国家提供服务有两个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
(三)意识形态理论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论中,国家理论说明产权是由国家界定的,而产权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绩效取决于产权的有效性。诺斯的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都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这一假定基础上。在一般情形下,他认为人都有一种获得某种好处而不付费的行为倾向,即“搭便车”的动机。诺斯认为,只有意识形态理论才能说明如何克服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如“搭便车”现象,才能进一步解释制度的变迁。诺斯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使人的经济行为受一定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等的协调而更加公正、合理并且符合公正的评价。同时,这种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与人们的公平道德、伦理评价相互交织在一起,一旦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试图改变其意识形态。
三、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
研究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可以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力、来源、过程及路径着手分析。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主体是社会行动团体,即“初级行动团体”、“次级行动团体”,他们是企业家或者是政治家。他认为“任何一个初级行动团体的成员至少是一个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而“委员(加上他们的助手)就构成了一个次级行动团”。诺斯认为确实存在一个社会变革集团推动制度变迁,但他又以为在社会行动集团中还存在着搭便车行为,这就需要借助意识形态的力量克服这种行为,限制个人主义理性发生偏差,可见,诺斯从利益驱动和意识形态两个角度来论证社会制度变迁。
关于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诺斯认为稀缺性、竞争、认知、选择是制度变迁的动因,“在稀缺经济和竞争组织环境下,制度和组织的连续交互作用是制度变迁的关键之点;…竞争使组织持续不断在发展技术和知识方面进行投资以求生存,这些技能、知识及组织获取这些技能、知识的方法将渐进地改变我们的制度”。
他认为世界普遍存在着稀缺性资源,这就需要竞争,有竞争就有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过程实际上是市场决策的过程,这使得稀缺性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同时,人们对竞争的外界认知以后会理性地作出边际选择。于是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就在这些作出选择的集团的推动下发生了,因为这种选择是有效率的,人们可以从选择新的制度下获得更多的潜在利益。
关于制度變迁的来源,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来源在于外在性上,而“外生性变化(如技术、市场规模、相对价格、收入预期、知识流量或者政治和经济游戏规则的变化)使得某些人收入的增加成为可能”。但是诺斯指出要获得这些潜在收入,必须克服障碍,“由于某些内在的规模经济、外部性、厌恶风险、市场失败或政治压力等原因,上述可能的所得并不可能在现存的安排结构内实现。所以,那些创新出能够克服这些障碍的制度安排的人(或团体)才能够获得潜在利润”。
关于过程和路径,诺斯认为一般的制度变迁是渐进的,“集体学习,即从历史中存活下来的,表现在社会文化中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制度变迁绝对是渐进性的并且是经济依赖的”。何时,由于个人、企业家为了从所选择的政治经济制度中获得更多的潜在利润,“制度都是逐渐地被修改的”。除了这种渐进的演进路径之外,诺斯认为还有爆发式的制度变迁,他指出“战争、革命、入侵和自然灾害,均是这种间断性的制度变迁的原因”。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费用高且不完备的市场;二是收益递增。就前一个因素而言,市场总是复杂多变,制度设计者的有限理性不可能事先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制度变迁的初始设计不可能与市场实际相吻合,制度变迁并不按照初始设计演进,事实上,可能一个偶然事件就改变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就后一个因素而言,“路径依赖”出现了。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收益递增的现象出现,从而形成了自我强化力量,促使制度变迁沿着既定方向在某条路径中不断发展,并自我强化。可是,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
四、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学定位
我国经济学界对制度变迁理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它是重新认识和解释历史的经济史学中的一大创举,使人们摆脱了在用新古典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解释问题时所陷入的困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包括制度变迁理论在内的新制度经济学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经济学的复归。
其实,新制度经济学是研究人、制度与经济活动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它既是在原有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同时又是对传统的研究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西方经济学说的一种变革和创新。诺斯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人类经济史发展的脉络,无疑是为经济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窗口。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改革,1995(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