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充分利用学生前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4-04-23

朱培飞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小学溪南校区

充分利用学生前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培飞
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小学溪南校区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或长期的经验,在头脑中已经对该知识点形成的看法和观点。这些概念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科学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基于z学生的认知进行探究,才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前概念;课堂;教学

引言

前概念广泛地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虽然前概念可能是片面的、错误的,但学生是在前概念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新的知识,所以前概念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用处。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是:广大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转化知识?教师要借助什么样的工具或资源[1]。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变得十分有探究意义。

一、学生前概念的基本特点

1.1生活性

学生的前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经历,这些概念可能是片面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例如认为近视眼镜的镜片可以放大观察的物体;蟋蟀的耳朵和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把玻璃当做是由晶体集合而成的;空气摸不到,不是物质等等。但这些错误的观点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前概念具有生活性。

1.2差异性

不同的人在认识同一个对象客体时,会得出不同的看法[2]。

学生的前概念来源于他的日常生活经历,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智力的差异等,造成学生形成的前概念也不尽相同。

1.3顽固性

学生的前概念是在自己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其中的一些前概念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学生不会轻易修正自己的前概念,有很强的顽固性。

二、学生前概念的形成原因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形成一定的前概念,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前概念的形成原因如下:

2.1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造成学生前概念的形成

学生在十多年的生活中,或受周围人的影响,或因环境的干扰,早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学生知道水、人体能导电,不能用湿手去碰触开关;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认为地球是圆的等等。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原有概念,就很难使学生突破错误认知的干扰,建立正确的概念。

2.2原有知识干扰造成的负向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与其原有的知识有些相似却不同时,往往会把原有的知识运用到当前的学习情景中,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如蝙蝠能够飞行,和鸟类表面特征相似,从而干扰学生产生蝙蝠不是哺乳动物的认知。这些负迁移常常影响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正确的认知,造成其科学概念的混淆。

2.3大众传媒影响学生前概念的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中。然而大众传媒传播的某些信息可能是错误的,但学生还不能区分媒体与现实生活的差距,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从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

三、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前概念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应有策略地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3.1做好课前调查,确定教学基础

学生的前概念由来已久,且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或预期达成的教学目标,采取预习、调查、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基础,设计适宜的教学环节。

3.2深入挖掘正确的前概念

学生的某些前概念是正确的,这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正确的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原有概念进行深入改造,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例如,学生能说出老虎钳能省力,但说不清为什么能省力。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用力点、阻力点、支点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建立科学的杠杆知识框架。

3.3创设情景,激发认知冲突,转变错误前概念

有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前概念受到与此冲突的新知识的影响,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对原有概念做出必要的转变,实现由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3]。”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环环相扣的问题,意料之外的结果,更容易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才能成功转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3.4倡导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如果不加强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个体对事物的见解很容易陷入‘冒人摸象’的片面性悲剧之中[4]。”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5]。

3.5充分利用科学实验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探究不能脱离实验独立发展。教师可设计切实、有效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当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概念不一致时,学生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从而使学生自己意识到前概念的不足,做出恰当的修正,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四、结语

总之,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形成一定的前概念。调查表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等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只有做好充足的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积极利用正确的前概念,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有效地转变错误的前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1]安德烈焦尔当,裴新宁,著.杭零译.高文审校.变构模型――学习研究的新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5-96.

[2]厦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J].2000年,02期

[3]罗文莉.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促进核心概念的建立.首都市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研修丛书中学生物卷[M].北京出版社

[4]李森,于泽元.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2002(2):83-88

[5]柯怡.论合作学习的应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142-144

朱培飞,(1989-),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中心小学溪南校区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