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时间:2024-04-25

刘晓璇 吴文珏

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积极的、有意义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本课题对湖北工程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研和和分析,发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如下:

一、满足大学生各种需求,激励功能明显

从调研报告不难发现,高职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较为明显,既有个人动机,又有社会动机,在志愿服务中,向他人提供志愿帮助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一,学以致用的需要。例如支教助学的活动,学生志愿者不仅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孩子,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当理论走出课堂,学生们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能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学生志愿者胡敬雷在参与留守儿童支教活动中说到:“我们去给他们带来了更多新的知识,他们也非常的热情,他们学得都非常的开心,我们其实跟他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群学生为了求学而在努力,都在奋斗。”

第二,社交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在校读书时间较短,社会实践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学生在校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学生社交范围较窄,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扩大交际圈,可以不断的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提高自身的社交礼仪水平。如参加湖北省园博园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就表示,他们不仅要用一些培训学过的知识来解答游客,还需要学习很多礼仪知识,在服务过后,自觉自发的学习与礼仪文化成为一种动力。

第三,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经历失败的高考,来到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得鼓励和心理疏导,而通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中发挥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少学生表示,在志愿者活动中,不仅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帮助别人时,还能使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有强烈的满足感。学生志愿者董旭说:“帮助更多的人,去为更多的人做奉献。参与志愿活动,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的。”

二、引领学生新风尚,导向功能突出

第一,导向学生增强集体意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较强的表现,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沟通途径,导致学生难以在团队中获得存在感,缺乏合作意识、缺少团队精神。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通过形成志愿者团队,大家共同完成服务任务,在合作中共同进退,团结成长。例如,学生们参加的“黄石马拉松”运动的志愿者,每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岗位都十分平凡,但是志愿者们不计报酬,在这些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以特有的热情、激情及活力,发扬着奉献精神、合作精神。[2]

第二,导向学生富有责任感。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大学生信仰的缺失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职业的追求更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志愿者活动要求具有奉献精神,在团队活动中,要有集体主义和国家意识,学生在参与活动时,通过奉献自身力量向社团、学校、社会等集体组织承担社会主义主人翁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向导学生提高道德素养。志愿者活动本着利他主义和奉献精神,其本身就是社会公益事业,大学生志愿者同样是用自己的真诚、爱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种行为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美德,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同时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和赞扬。[3]

三、凝聚功能不充分,但日益提高

高职院校开展的各项志愿者活动处处体现着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精神,通过调研发现,对于学生而言,这些活动虽然具有一定得吸引力,但不是最有影响力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学工开展的勤工助学活动成为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日常活动。相比本市其他高校而言,职院所举办的志愿者活动也不足以与其对比,但随着职院大学生逐渐增多,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日益增加,凝聚力在不断增强。

第一,文化上的凝聚力:首先,在各种社区服务、敬老服务、留守儿童、特殊教育服務等活动中,志愿学生也新时期代际文化的沟通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其次,在不同的赛事和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职院学生的身影,他们代表着学校的文化和形象。在大型赛事中,服务过程中促进了各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和交流的融合。如2017年黄石马拉松比赛中,职院学生参加“黄马”志愿者活动后,表示认识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产生区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觉得很有意思。

第二,精神上的凝聚功能。在大型志愿者活动中,团队中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省份,大家聚集一起,组成有效的志愿者团队,凝聚着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传播的正能量,为共同的目标积极努力。如学生志愿者参与阳新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世界艾滋病日进行宣传,特殊学校支教助学等,这些服务都是为社会做贡献的表现,更是学生们精神上凝聚在一起的体现。

四、调节功能有限,但各方协调关系明显增进

由于职院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数量有限,参与积极性也不够高,学校志愿者活动种类不够丰富,被服务的对象不够全面,因此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的调节功能较为局限,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协调。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逐利和自私显现无遗,人们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一部分劣势群体,他们在社会的边缘地带甚至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遭受着冷落、无视、排斥和隔绝,逐渐地对社会产生抵触的情绪。[4]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年纪小,社会经验较少,对于社会活动充满热情和希望,在各项志愿服务中,积极主动,走近被服务对象,与他们沟通,与他们为友,和善、亲切、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们,铸造了人与人沟通的心灵桥梁,不少被服务的对象对志愿者表达的赞许。

第二,志愿者之间的相互协调。调查发现,95.3%的学生志愿者认为在志愿者活动中有所收获,获益多体现于社交收获、增加见识、实践机会等。足以证明,学生们对于志愿者活动这种实践方式的认同,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集体中来,促进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让志愿者们再快乐中体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促进社会的和谐。

第三,服务对象和社会之间的调节。志愿者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细致入微地履行政府未能触及到的角落,协调人民内部的矛盾,通过宣传、教育、开展活动,使人们学会用宽阔的心胸来正确认识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对立统一,并用长远的眼光来认识改革,这促使了社会的融合和团结,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6]如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 ,“敬老行动”,“留守儿童支教活动”等,让学生们给予弱势群体一定帮助,实实在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对不同的个体、利益群体之间相互沟通,增进了解,加强协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艳.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学院硕士论文[D].2010.

[2] 刘晓璇,任凯.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刘晓璇. 高校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青海省高校为例:青海大学硕士论文[D].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