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横看成岭侧成峰

时间:2024-04-25

王徐

摘要:王士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和大诗人,论诗倡导“神韵”说,并在此理论上创作出大量“神韵”诗,开创神韵派,从而改变了清初诗坛依傍前人,在学唐或是学宋问题上争论不休的风气,主文坛近五十年,被譽为“一代宗匠”。本文拟从语言及主题两个层面来探究王士祯的诗歌是如何体现“神韵”说的。

关键词:“神韵”说;清秀;朦胧

引言

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诗论家和大诗人,“在康熙朝,号称一代宗匠,以神韵倡导天下者,近五十年,以论其诗,则所谓兴到神会之作”。所选《唐贤三昧集》,不取李、杜,独以王维压卷。钱牧斋曰:“贻上之诗,文繁理富,佩实衔华。”

一、语言流畅清秀

(一)韵律

王士祯的诗歌读来往往朗朗上口,显得韵律和谐,流畅通达,这与他在音韵学的造诣是分不开的。他至今流传于世的诗律专著有《律诗定体》和《古诗平仄论》。他在这方面的揣摩研究使得其诗歌拥有“铿锵的声调和圆美的旋律”,如“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秦淮杂诗》其十二)、“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秋柳四首》其一)、“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真州绝句》其五)等。陈衍曾说“(渔洋七古)凑成一种新声调,无一首不铿锵可听,故能震荡一时。”他认为王士祯的七言绝句之所以读来这么可爱,都是因为它拥有激扬的音节。

(二)意象

王士祯的诗歌之所以能给人清秀的感觉主要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

王士祯七言绝句中“秋”的意象特别多,其中有许多直接用到“秋”字的诗句,如“扬子秋残暮雨时”(《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其一),“烟雨秋深暗白波”(《江上二首》其二)等等,有时也写到春天,却有“浓春烟景似残秋”(《秦淮杂诗》其一)的感慨。秋天常给人清爽的感觉,故秋天常称“清秋”。与“悲秋”的诗人不同,王士祯诗歌中常借秋天的寂寥来抒发时光消逝的淡淡怅然感。

王士祯七言绝句中“细雨”意象也常出现,如“寒雨秦邮夜泊船”(《高邮雨泊》)、“长乐坡前雨似尘”(《灞桥寄内二首》其一)等,诗中多为蒙蒙细雨,而非狂风骤雨,让人感觉到“清”的意味。

为了给人以“清”的感觉,王士祯还多愿意选取具有“清香”的花和具有“清音”的钟声,如“一树寒梅作意香”(《绝句》)、“撑船直入花深处,云叶当头山雨来”(《浒山濼二首》其二)和“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枫桥第几桥”(《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其一)等。

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清新淡雅,而闲适干净的意象就是构成诗歌“清秀”的载体之一。

二、主题朦胧含蓄

“神韵”说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的朦胧含蓄,所以王士祯的诗歌到底在写什么历来是后人争论的焦点。

赵执信曾在《谈龙录》中抨击王士祯《南海集》中诸诗“诗中无人”。对此,有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王士祯“诗中无人”主要表现在“诗中很少出现抒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很少表现诗人独有的性情面目,读者很难从其诗中窥见其内心生活的深层内容”。

在那个大兴文字狱的时代,一个普通人尚且谨言慎行,更何况是王士祯?作为一个与前朝遗老有诸多瓜葛的人,一举一动都不得不谨小慎微,这大概是王士祯诗歌主题扑朔迷离的原因之一吧。

秋柳四章(其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王士祯作《秋柳四章》之后,一时和者“数百家”,和作“几千首”,各种注释不胜枚举。但诗歌背后的寓意数百年来各家一直争论不休,尚未定数。

认为此作抒发的是故国之思的论者援引前朝事迹对上面诗句逐一加以引申论证,而对此观点持否定者则认为此作仅是咏物之作或认为其抒发的是历史的盛衰之感。有人说它是凭吊故国灭亡之作,也有人说它是感慨良辰易逝,又有人说它是叹息佳人沦落,还有人甚至说它关涉抗清斗争……

论者认为其中可取的观点是王利民所提出的“由故国之思泛化而来的兆示着诗风转变的盛衰之感” 。当时他和许多名士在济南大明湖聚会,见湖畔“杨柳十余株,披拂水际,绰约近人;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乃“怅然有感,赋诗四章”(文据《菜根堂诗集》引)。诗人作此诗时,正值双十年华,他以青春的浪漫才情将憔悴的自然景物赋予伤逝的人生悲戚之叹,使此诗显得意旨隐晦而情韵深远。诗中既表现了对前朝风流的追慕,又有意识的将追慕之情淡化,反映出“历史转折时期诗人对现实政治若即若离的心态” 。

然而各种说法都很难真正坐实。但王士祯恰恰是有意用这种朦胧的表现形式,让人将作品看不真切想不明白,从而引起多方读者的想象,使之产生共鸣,以此吸引应和者和解读者。当时不仅徐夜、顾炎武等遗民诗人纷纷唱和,连王路卿、李季娴等闺阁诗人都有和作,可见这场清初诗坛的大唱和可谓空前绝后。这样的境况使得王士祯一时无两,名声大噪,此时他就可以推出他的“神韵”说了。

冶春绝句(其七)

三月韶光画不成,寻春步偞可伶生。

青芜不见隋宫殿,一种垂杨万古情。

此诗上句热情讴歌了扬州的美丽风光,下句又情不自禁地感慨逝去的隋炀帝。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一种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代代的王朝就好像过眼云烟,类似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悲凉无奈感。

对此,王小舒《神韵诗学论稿》认为:“渔洋在扬州期间的创作,一个潜在的主题乃是青春和才性。作者在诗中正面描写是眼中的江南山水,然而那欢欣的意趣、那如梦的意境、那流动的韵律当中读者感受到的不恰恰是对青春的歌颂么?这也是一种感觉的世界,是作者心里的青春情怀与外在的明丽风光相对应后产生的艺术世界。”

而王利民却在《王士祯诗歌研究》中表明:“《冶春绝句》歌咏的就是‘衰亡与新生,它用骀荡的春色掩盖墓园和战痕,摆脱了惆怅的情调,描绘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烟花扬州。” 王利民认为王士祯是想借助这些文化符号,将故国之思消弭在对前贤的文采风流的想象中。

骊山怀古(其七)

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

只余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

王利民曾在《王士祯诗歌研究》中表明,“王士祯的怀古七绝借鉴了李商隐对事理与情景的处理方式,寓理于事,寓情于景,饶有情味” 。而这首《骊山怀古》,表面上是用轻松的语气调侃历代君王的风流韵事,而实际上却能品味出诗中的讽刺意味。

王士祯在构建怀古诗歌时,常常将怀古的怅然之感与苍茫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显示出自然的无尽、历史的流逝和人类的渺小。诗歌同样以自然景致作结,寓理于事,寓情于景,营造出了情韵深远、余味无穷的审美体验。

结语

王士祯以“神韵”说主持清初诗坛数十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开创神韵派,从而将清初诗坛激烈慷慨、“分唐界宋”的风气引上新的道路,代表了当时诗歌发展的主流,其对语言及主题的要求同时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小舒:《神韵诗学论稿》,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利民:《王士祯诗歌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3]朱则杰:《清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4]李维:《中国诗史》,长春:吉林出版社2013年版.

[5]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6]赵执信:《谈龙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8]蒋寅:《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