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引导学生在科学课中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

时间:2024-04-25

崔丽珊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教师在《科学》课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科学探究即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的深入探索、质疑与研究。科学研究涉及的活动非常多,比如:提出问题、猜测问题、安排计划、观察、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进行论述、表达与交流等等,同时还涉及到科学探究认识及掌握等内容。因此,在科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十分必要且重要。现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据本人的探讨发现: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需有以下几个条件来配合:

一、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探究活动的意义

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对象通常都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或未掌握的知识领域,教师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也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能对大自然中的事物、现象及景象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的结果也能有效改善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质量。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一课后,学生能懂得为什么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也懂得了毛皮摩擦的橡胶棒为什么带负电荷。通过此内容的学习后,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细心的学生会提出问题:塑料圆珠笔和头发摩擦后会带什么电呢?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物体之间也会相互摩擦带电呢?等等。又如我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中,可以将学生熟悉的豆芽菜引入到教学中,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探究种子发芽的奥秘。通过此有效的激发,能使学生有强烈的动手实验欲望,会自主的组成学习小组,积极的设计实验,探究种子发芽所必须的条件。学生在课余时间所进行的多种条件的试验,能真正的掌握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光、温度、水,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如何去培植与种植植物的科学方式。再如,在学习土电话一课,我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土电话,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与同伴一起进行发声的实验,分享小组合作的失败与成功经验,从而认识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会产生不同的情况,根据实验结果鼓励学生进一步讨论日常生活中能够减小噪音和保护听力的有效方式,如:在家里或公众场所要轻声关门、不要大声喧哗、走路时脚步放轻以减少因鞋底与路面的摩擦而发出的噪音,在吵闹的公众场所捂住耳朵以减少噪音对耳朵的压力等等,不仅能及时保护自己的听力,还能实现对别人的尊重与对自己的爱惜。像“声音的传播和噪音的控制”这种科学探究活动,其结果对学生来说十分有趣与新颖,但却是成人都知道的方式。但学生通过这样有序、有指导性的探究活动,获得了探究的方法,尤其是在科学课中掌握了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了学生对探究的兴趣与欲望,扩展其人生价值观。

二、有关部门必须提供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条件

开展科学探究不是毫无条件限制的,要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必须先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否则科学探究便收不到预期效果了。

(一)科学探究需要更多的时间

学生要去探究自己的新想法,是需要时间的,老师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要预留出学生因操作不正确而耽误的时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讨论与总结的时间。老师在教学设计及课程准备时也要给学生留足运用科学设备仪器做实验及实际考察的时间,比如:去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或者思考、交流个人经验及总结的时间。同时还要给学生留下多元化探究组合的时间。比如:独自探究、两人组合探究与研讨、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全班学生组合起来去阅读、实验、思考、讨论、制作科学报告等等多元化的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讲课时的总结内容必须要控制好或者合理增加课时,以便于让学生有充足的科学探究时间。如:课余时间,科学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喜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的做各种实验,讨论各种科学问题。学生能通过实际的观察、实验与调查,掌握真实的資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结果以实验报告、编写课题成果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小组先后研究了《家蚕的生长环境与变化》、《制作我的小乐器》、《茎的输水作用》、《溶液导电的探秘研究》、《分离盐和水的方式》等课题研究,其中《家蚕的生长环境与变化》、《茎的输水作用》、《溶液导电的探秘研究》参与了广州市的“科学小星星”探究活动,并获得了一、二等奖。

(二)科学探究需要小班化教学

由于我国的国情,中国传统公办学校的班级人数在四十五人左右,再加上我国小学教学没有配备助教,教师上科学课时既要管好实验时的纪律,又要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研究实验,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实在是难以应付。按照每组2人的实验分组安排,一个班已分成二十多个小组,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到每一个组去进行引导、辅导及纠错,这样一来确实阻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成效。如:本人在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实验时(学校排除了很多困难超标配备了实验仪器,使实验能按2人小组开展),一个班已分成了二十多个组,老师要去检查每个组的观察情况和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情况得每个组花上几十秒到一分钟,这样一来,二十多个组走一遍就已经耗时近三十分钟的时间了,还不算课程的导入和课后小结的时间了,这种状况,教师如要每组的去辅导或了解学生的探究、实验情况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学探究实验必须以小班化教学进行或安排助教配备实验仪器并仪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同时,小班教学还可以更有效地辅导和带领学生利用各种节日,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如“爱眼日”、“植树节”、“科技周”“世界水日”、“地球日”、“无烟日”、“全国土地日”、“世界人口日”、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获得启发,提高科学素养。

(三)科学探究需要较多材料

科学探究实验活动必然离不开充分的材料,每节科学课只有45分钟,本来开展探究活动就比较困难,即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则很难使实验活动获得深入的开展。如:按科学课程标准,实验仪器是按45人(每2人一个组)来配备的,如果配备的仪器不足或材料不足,只能把实验调整为3人或4人每组,结果是每个学生能动手的机会和操作的时间都减少了,影响了实验效果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所以说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充足分量的材料和供给每2人一组的实验仪器。如教学《保护鸡蛋》一课中,课前要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确保鸡蛋不受损坏的材料,并带入到科学课堂中,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操作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喜爱的香港明星“肥肥”踩鸡蛋的视频作设计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对鸡蛋产生保护的欲望。并引入导语:日常煎鸡蛋时,鸡蛋只要轻轻一碰锅边,鸡蛋就会不自觉地跑到锅里。但肥肥这么胖为什么踩在鸡蛋上,鸡蛋竟然没有破呢?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产生“保护”鸡蛋的冲动。此时教师要反复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尝试。此节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所采用的探究方式也是非常多元与灵活,学生们都想方设法来保护鸡蛋,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不断的验证。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还能够使鸡蛋在运输中不受到任何的损坏。这样有趣的科学课,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生活习惯。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除了要任教老师必须首先明确探究的意义和目的以外,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如:时间、班额、材料、仪器等),而这些方面不是普通一位任课老师所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在有关部门的调控下才能切实解决和实施,从而使学生能有效的在科学课中进行科学探究。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