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王翠芝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注重显性知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改变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不良现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入默会知识理论。
关键词: 小学语文;默会知识;途径
每一位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或者在学校学习之外获得了大量知识,这些知识或是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获得的,或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抑或是通过模仿获得的,但是均已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头脑中,体现在他们的行动或话语中,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显性知识的学习。这些默会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探究运用默会知识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一、设置教学情境
1、营造情感氛围
石中英教授认为,默会知识理论强调知识的情景性,其获得总是与一定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因此默会知识发挥作用也是与这種问题情景的“再现”和“类比”分不开的。
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基于此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有“境”无“情”会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气,无“情”无“境”难以使学生思想被触动,心灵受到震撼。创设的教学情境只有做到了有“情”有“境”,“情”“境”互动,才能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升华情感,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
2、引导合作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的做法,改变以教代学,以告知代替主体参与理解与建构,改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机械训练;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学习方式,并完善每种学习方式,提升每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实践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参与性、问题性和开放性,而个体获得的默会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靠个人观察、体验、反思、交流,因此探究式学习是默会知识观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共享,实现默会知识显性化。
在《记一件自己成功的事》作文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布置体验,积累素材;激发兴趣,交流体验;拓展思路,引导体验;体验范文,自由习作四个环节。四个环节都以体验为基础,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积累、交流、拓展及实践。每一次探究、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都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并扣住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焦点,给了学生极大的探究空间,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如第一次合作学习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述说自己的成功事例,以激发习作兴趣;第二次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完整述说成功事例的过程,巧妙破解习作难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在合作中进行积极探究,链接生活体验,舒展深度思维触角,在不知不觉中唤醒了内心深处的默会知识,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来的新知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效力的“活知识”。这时学生也不再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二、注重过程评价
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默会知识的唤醒,而默会知识只有在评价方式上重视并得以体现,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其作用。从默会知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教育教学活动之前所开展的安置性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形成性评价,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终止时的终结性评价,都应该深入学生的默会知识与潜意识。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能敏锐地反映其发展的阶段和轨迹,弄清在不同领域内拥有创造性的个体的特征。
1、观察记录
对学生的观察不仅在要课内进行,也要在课外进行,因为每个学生身心发展的层次、速度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在课堂活动中,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完成作业的效度等,观察的结果可记录下来;课外观察要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主要观察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习惯、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等,可通过家校联系本、电话沟通等方式完成观察并记录下来。通过课内外对学生的观察,教师能把握住对不同学生的教育的方法与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时也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这有利于教师把握转变学生行为的机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因问题不同,所采取的的方法、手段不同,学生的反映也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通过学生的语言、表清、动作,抓住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及想法,整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分析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有效,效果如何,并恰当运用观察结果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从中找出改进方案。
观察记录,能使教师通过搜集到的第一手有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真实的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步骤。
2、综合评价
倡导评价的综合性,并非一概反对依照具体指标进行分项量化评价,而是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对人的生命发展状态和规定性进行整体评价,即尊重教育中“人”的因素和生命价值,激发教育活动参与者所蕴涵的创造性力量,以释放其个体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全方面表现,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首先让要让课堂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并重,在过程评价中突出个性,即从学生的默会知识出发,评判其对静态书本知识的动态理解、阐释、批判、综合和创新。我们要评判的不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无批判记忆、再现和简单运用,而是要评判学生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
在评价方法上,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技术,这就要求评价不限于常规作业和书面考试,需更多地运用质性评价方式进行。如通过自我调查表、研究报告来分析学生能够意识到且能够用言语表达的默会知识;通过摄影作品、音像资料等能够表现学习成果的作品来分析学生能够意识到但不能使用言语表达的默会知识。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如学生成绩应从多方面予以肯定,不能光看学生最后的考试成绩,评分体制应该包括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状况而定。
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要由多方面的评价主体做出。除了教师以外,对学生的评价应吸纳其他不同的评价主体参加,特别是请家长、同伴和学生自身参加。因评价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和家庭、社会的事,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从评价中看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符合家庭和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评价才能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做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文化,内化道德意识,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艺玲.《默会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
[2]丁晓燕.《运用默会知识实施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