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姜守刚
摘 要:林业的发展,能有效改善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林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半个世纪,林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林业仍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式,本文主要论述我国林业管理的现状,以及管理中所包含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林业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林业的发展,从建国以来,对林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尤其是近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我国林业的管理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针。
1 林业管理现状
我国对新时期的林业建设提出了相关任务,目的是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任务内容包括:(1)对现有的林业要扩大栽培力度,全面增加现有森林资源,为及时满足市场对林产品的需要。(2)对目前国家珍惜的野生动物及稀有品种,珍贵植物应加大保护力度;(3)在沙漠边缘、沿海周边一些植物稀少地区应加大林业培植,满足地方需要;(4)绿化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道渠两旁;(5)为满足市场需要应建设商品林基地如木材林、花卉等;(6)对现有林业资源较丰富的城市,应发展森林公园、城市森林等大范围林业;(7)林业结构和管理体制应跟上市场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的机制创新,全面调动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启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源治理、重点防护林体、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等这些措施和任务的实施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林业的生产力必须进行适当调整,建立区域发展战略如“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等,早日度过我国的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时期,在前15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基本解决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使全国各地生态问题早日改善,林业产业实力逐渐增强,实现生态建设治理良性循環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体制采用政企合一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基础上,以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为主,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直接管理的体制模式。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建立,林业管理体制开始摆脱高度的集权束缚,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制定了相关的生产责任制度,逐渐的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计划经济仍有一定的市场存在于林业的系统内部,主管机关仍可以在项目立项前行使自己的权力,林业的自然生态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就说明了林业一盘棋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可以说,没有这种思想的存在,我国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将难以进行。但是,这种思想所导致的管理体制对地方林业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林业企业无法顺利的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导致乱占林地的现象发生。所以,我国林业的管理处于一种优、劣共存的状况。
2 林业管理问题
我国林业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管理体制问题、管理制度问题。
2.1 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我国林业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有:对目标的定位不明确、经济核算存在缺陷、资金筹集、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目标的定位不明确是指行政机构的职能紊乱,不仅具有监督协调、决策领导的功能,而且又是林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这就会导致为追求生产利益而不顾林业资源的管理,使林业企业跟随于林业管理部门,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
统计和核算是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林业管理效能的发挥。我国林业管理的经济核算存在缺陷主要指在核算过程中没有对活动所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核算,也没有核算生态资源的价值。造成林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造成严重的生态资源浪费。
资金筹集问题表现在:营林产业的市场能力较差,一直以来林业的建设资金由国家以及地方共同筹集,企业投入资金较少。这就造成了国有林场的资金不足,使用效果较差且筹集困难,无法形成较大的资金规模,使我国林业面临周转不灵,成本高,效益低的困境。而且,由于我国森工企业的经营手段落后,价格不合理,严重削弱了市场的竞争力。森工企业的调控失控,是因为规模过大、结构失调、生产过剩、市场混乱和机械化水平较低等。特别是遇到市场疲软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都会引起资金的短缺。
我国林业管理机制主要以权力机制为主。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管理不能仅有行政管理,也需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融入市场机制。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以市场为基础。这就决定了林业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市场基础上,在服从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追求利润。另外,林业的经济管理对市场的效应有重要作用,而行政管理方法却不能对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这就说明以权利机制为主的林业管理机制很难适应市场的经济发展。
2.2 管理制度问题
管理制度问题包括:分类制度问题,效益补偿问题和产权问题。分类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林业成分比较复杂,有私有林、国有林和集体林等。而林业的分类经营要从整体进行规划,分清不同树林的性质。在规划安排的过程中,若与林业所有者意见不合,就会产生矛盾,影响规划的进行。因此,如何解决与所有者的利益矛盾是分类经营的难题。而且对林业进行分类中,侧重点的不同会导致分类的模糊性,给分类管理的监督带来麻烦。
效益补偿问题主要指补偿基金的计算问题。林业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补偿基金的计算、征收以及适用范围难以确定,为方便操作,一般用公益林的面积和需要为准进行测算。林地产权存在主体模糊、产权残缺等问题。由于我国对林地的权属问题重视不够,对林地界址的划分不够明晰,造成林地权属不清的状况,不能对林地使用者的权益进行保护。产权残缺是指林地所有者不能摆脱林业部门的束缚,不能对林地行使从分的流动权利。
3 管理对策
针对以上林业管理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善:林业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互相服务的整体系统。
3.1 管理制度改革
要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建立产权明晰的林业管理制度,激起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劳动者关心社会的集体物资利益,体现个人及集体利益的结合。加强林业分类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真正落实林业的分类经营制度,并设计可行的林业效益补偿制度。其实,建立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将管理机制用在管理制度中,保障管理机构能够正常运行。
3.2 管理机制、机构改革
林业的管理机制是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权力机制和利益机制。利益机制作为管理机制的主体,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机制,促进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应以实现利益机制为目的进行权利机制的设计,让各个林业经营主体积极主动的加强林业建设。
对林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应以政府的职能转变为重点,组建高效林业管理系统,注重林业管理系统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而且职能的转变要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林业市场体系等配套体系,构建成互相协调的完善整体。林业政府部门作为林业的主体机构,应先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体系,搞好本身建设,配合其他体系的建设。加强其他体系的监督、管理,并提供有关信息及政府服务,以方便其他体系的建设,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语
林业作为国土安全的根本,保卫着陆地上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我国历史上林业的波浪式破坏是林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对我国林业的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制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及可持续发展方针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谈卫民.包公镇现代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06(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