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课程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4-04-25

裴宇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来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居首"创新"被提及71次,被认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课程改革同样离不开创新,课程创新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第一源动力。

关键词:创新发展;课程;源动力

一、把课程创新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源动力

课程创新驱动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1.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所的凸显出来的功能是服务,目前教育的矛盾是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单一、低效的供给方式和优质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教育、课程和教学供给方式的创新成为首要任务,重组、转化、优化补充各类教育资源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2.在不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简单公平的同时,每一个教育机会内部看不见的公平通过课程创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通过课程创新提升学习品质,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聪明起来,实现实际获得的公平,成为当务之急。

3.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形成,世界互联网特性在全球扩张,从而引发了全人类,尤其是青少年们的"三观"危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在特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三个代价"不断发酵,并不断侵蚀基础教育对象群体,需要设置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创新课程加以配平。

教育迟滞于经济改革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对于时代飞速发展的反应慢和后适应,想象力、实践力、创新力不足,实验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方式边缘化,综合意识缺乏、综合技能偏弱、综合素养有待提升,都是亟需课程的创新来解决的问题。

二、在课程创新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把握新方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受到了几乎颠覆性的影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给年轻人造成了很大的"三观"影响。加之90后学生的思想更加前卫,年轻教师的思想更加多元,各种思潮往往以某一专业背景为外衣隐藏较深,更容易让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迷惑,使宣传思想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3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融入新思想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深刻指明了"以人为本"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了解和适应教育者的需求为前提,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产生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部署,既体现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又彰显了当代的理论创新。当下多数年轻人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对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并不"感冒"。坚持"以人为本"是融入新思想与新内涵的前提,需要以认识人和服务人为初衷,突出人性化与人情化,注重人文关怀,改变理论说教,创新内容和形式,研究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嵌入"三观"教育体系,来赢得年轻人的支持。

3.添加新元素

新常态下谋篇布局院校创新工作,让创新工作更"接地气",让年轻人主动参与,需要添加新元素。院校在确定创新内容时,要避免与院校的中心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除注重中央精神及重点理论这些"规定动作"外,应鼓励各级党组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加"自主动作"加大对各级学生组织的引导与管理,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强院校创新工作的原创成分及思想教育的活力。注重与院校师生各种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有创意的策划,变枯燥为新鲜,将创新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精神文化熏陶,让年轻人在实践和感悟中强化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青年师生坚定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4.重视新媒体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叠加效应,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成为年轻人社交互动的必备工具,使得其思维和行为方式多元化。新媒体使用的开放性,在对创新工作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年轻人喜欢用新媒体交流,创新工作就需要由传统的方式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转变,切合实际以研究利用新媒体为手段,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

三、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整体的中心

课程创新并不意味着与以前的不一样就是创新,它有党和国家教育目标的约束,也有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教育约束与需求,在今天,这些约束用"核心素养"一词来概括。"核心素养"被一些媒体、学者和论坛炒热了,但就教育而言,它是教育的一种本质,是课程整体的永恒中轴线。

以核心素养为培育目标的课程创新与实践,需要凝聚课程创新的智慧,更需要把握住核心素养这条永恒的中轴线,所以院校应把课程创新和核心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做进一步的的精细化设计,拉线布点,统筹规划,逐级逐一开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添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