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内容摘要:潮州文化近年来成为海内外文化研究的热点。潮州文化的形成,固然有中原主流文化的影响,但所谓的"土著文化"----畲族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功不可没。客观上畲族文化与潮州文化是兼容的。两种文化形态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潮州服饰也一样深受畲族服饰的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关键词:凤凰山 畲族 潮州 服饰
一、凤凰山畲族的渊源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畲族人民勤劳智慧、勇敢坚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的畲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潮州畲族人口虽然不多,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史料记载
隋、唐时期,畲族先民就已定居在这粤、赣、闽三省交界地。公元13世纪中期,也就是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了畲族的古称"畲民"和"輋民"。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一文中曰:"凡溪峒种类不一:曰蛮、曰徭、曰黎、曰蜑,......在漳州曰畲,......畲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文天祥在《知潮州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中亦记载:"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
2、歌谣反映
关于槃瓠的图腾崇拜,有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畲族世代相传的民族史诗《高皇歌》唱:"蓝雷钟姓出广东、广东原来是祖宗","住在潮州山林深","祖公葬地是广东","凤凰山上去埋葬"。这里的"凤凰山"指的就是整个凤凰山区。
3、族内认同
粤外各地畲族传统文化与潮州凤凰山畲族原有的历史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如今仍在绵延、传承着。各地畲族对凤凰山祖居地认同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尊凤凰山为祖居地、圣地,并相信凤凰山上曾建有祖祠和祖墓;2)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中有对凤凰山祖居地的描述;3)崇拜在祖居地保存的,反映"盘瓠"神话传说的"祖图";4)同拥一本与祖居地相同的"盘蓝雷钟"宗谱;5)与祖居地一信仰以道教为主的宗教传统民俗活动;6)与祖居地一样使用距今1000多年的含有"底层成份"的语言----古畲语;7)畲族妇女凤凰装服饰,头冠凤凰髻是祖山的象征;8)祖居地还保存着传统节日"招兵节"。
二、畲族的传统服饰
据有关的史料记载,畲族"无寒暑,皆衣麻" 。凤凰山畲民,向来有自己的民族服饰。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髻"的记载。直至明代,畲族妇女仍流行椎髻卉服,即头饰高髻,衣服花边。明《永乐大典o潮州府风俗》载:"郡以东,其地曰白瓷窑,曰水南,去城不五七里,乃外操一音,俗谓之不老。...... 州之旧俗,妇女往来城市者,皆好高髻,与中州异,或以为椎髻之遗风。"据考证,此为今意溪镇河内片一带。畲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反映该民族特有的风情。畲族服饰在明清时代基本定型。 "其男子不巾帽,短衫阔袖,椎髻跣足" 。女性"断竹为冠,廛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
1、头饰
早在唐代就有"左衽椎鬃"和"女子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 的记载。明代的凤凰山区畲族妇女仍流行椎鬃卉服,即头饰高鬃。
畲族同胞都认为,妇女的头饰都与盘瓠传说有关。有的说头饰是高辛帝娘娘赐给三公主美丽而珍贵凤冠和镶着珠宝的凤衣;有的说是对凤凰山这个祖居地的崇拜而来。在漫长的历史阶段,它也经历了不断进化、不断创新的过程。总的来说,这些头饰都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2、女服
近代畲妇的着装一般呈黑色,向右开襟,衣领与袖管都绣有花边,胸前偏右绣有草木花卉或百鸟朝凤凰的图案,俗称"凤凰装"。妇女衣服一般呈青蓝色或黑色,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向右开襟,衣领与袖管都绣有花边,胸前偏右,绣有一朵碗大图案,有百鸟朝凤凰,有草木花卉。胸前偏上方,裰有两粒红绒球,中间镶着各种料珠,闪闪发光,异常美观。对于婚嫁之服装,其质量更讲究,一般是绸衣,灰绸或红绸裙子。这套盛装在主人归西之时,是要穿着入殓的。
畲族装饰品是"山哈带",又称"花带"、" 字带" 。 "山哈带"用丝线纺织而成,纹样不定,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等。"山哈带"是畲族多功能的吉祥物。平时系于腰间,是藏于身边护身宝贝"护身带";给子孙带就是"子孙带";定聘之时,则称为"定亲带";馈赠亲友时,又被称为"如意带"。
3、男服
传统的大襟衫为青黑或蓝色,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大襟衫用料主要是苎布。这种苎布衫有长袖和短袖两种,并分为夏装和冬装,夏天穿短褂,短裤,冬天穿长袖的大襟布衫,裤当然就是长裤了;另一种是结婚时所穿的礼服,配红顶黑缎官帽和青色长衫。礼服的襟和胸前有一方绣龙花纹。胸襟两旁袖口上均镶有黄、红两色花边,缀3-5颗铜扣。古作礼服外加穿圆领直襟,有5排扣,这就是所谓的"钱吊衫"。礼服胸前领左右两旁,还垂挂有2条珠线穗,正面上方2个袋,下方4个袋。
男子最有特色的就是独幅裙。男畲胞穿、系的这种似裙又似带的用品就是"独幅裙"。这在其它地方是没有发现的。在其他的区域也找不到这一类型的东西。其来源除了畲家之外,很难在别处找到。
4、染衣
据史料记载,畲族服饰以蓝色为主色调,即蓝靛。畲胞制作蓝靛,共有三种:蓼蓝染绿色,大蓝染碧(浅蓝),槐蓝染槐青(青莲色)。蓼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呈针形,其花淡绿色或淡红色,果实为扁平卵形,茎与叶有辣叶,全草可入中药,称为"辣蓼"。有解毒、清肿、止痛、止痒等作用,其沉积物也是青霉素的原料。可见这种染料对人体有益。蓼蓝和荞麦、大黄同属蓼料,其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为暗蓝色,花为淡红色,穗状,果实为黑褐色,叶子含蓝色液,可做染料。
三、潮州传统服饰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潮汕地区当地相对与外地交流较少,在许多方面都保留着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服饰方面。
1、头饰
传统的潮州头饰现在已较少见了。据有关的资料显示,青少年基本上没有头饰一说。老年男子最多也只有在冬天戴一种有沿的帽,俗称为"毡帽"。下田干活则戴竹笠。竹笠的形制倒是与畲族的竹笠相似。不知为何都做成尖顶的。头饰只有老年妇女才有。她们的头饰有很浓的"畲族味",都打成平鬃,再加上一个鬃夹,然后再插上其它饰物。
2、女服
以前的女服基本上都一种服装叫"大筒衫"。现年龄在70岁左右的农村妇女以前都穿过这种"大筒衫"。"大筒衫"的造型与以前畲家妇女所穿的衣服非常接近,上衣的衣扣在侧面。衣扣也是布条扭曲而成,称为如意扣。色调也较为简单,通常以畲家常见的蓝色为主,但没有畲家女服那么多的边饰,很可能这种衣服的造型只借鉴畲家女服装中的一部分。
3、男服
据有关资料,以前潮州的男式服装基本上都是右衽,纽扣也与女服一样采用面条屈折而成的如意扣。色调也以深蓝色为主。这可能取样于畲族的制式。
以前潮州农民所用的 "水布",也一样,他们劳动时在腰上都要围上四尺长,一尺宽的色格布条,由于劳动后下河池洗澡时可以从布后脱下底裤,穿好再脱下来,故也称"浴布"。
潮州农村男子所用的这种似裙似带的用品与以前男畲胞穿系的"独幅裙"式样相似,作用相同,在其它的区域找不到这一类型的东西,其来源除了畲家之外,很难在别处找到。故也可断定:这是来自畲族的。
4、染衣
潮州以前也有很多染坊,有的还挑担上街招染。以前居民衣着简单,也只有蓝、青、灰色。凤凰山的畲胞也以青、蓝、黑为衣色主调,由此也可知蓝靛肯定是畲胞发明并向外推广。潮州俗语有"大圣爷(孙悟空)跋(跌)落靛缸──猴猴青"比喻慌慌张张,可见靛缸已进入潮州人的生活中,在潮州人中印象中是何等的深刻。
以前潮州人家家户户都会绣花,从六、七岁的小女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妇人都是这样。笔者的外曾祖母刘氏(1892至1985年)在1970年七十八岁还能做抽纱(绣枕头花),亲戚中许多五、六岁的女孩就会刺绣的。莆田和河南光州(从中原移居而成为潮州先民的家乡)都不是刺绣之乡。潮绣工艺从何而来?显然也是从畲胞的绣花工艺那里继承下来的。
四、结语
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的思考。据历史记载,中原汉人大量进入闽南和粤东地区是唐以后的事。历史上诸胡族吸收了中原的汉文化,同时汉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它民族的文化。由于畲族长期居住潮州,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因而也就成为入潮汉人采借的对象。我们不妨复原一下当时的情境:作为外来的汉人,到潮州大地,他们见到的是当地土著畲族同胞,当然也包括他们的服饰。
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被接受或者抗拒,视其对接受一方的效用和适应性而异。 人类都有"入乡随俗,入港随湾"的传统。中原汉人初来,对当地了解甚少,很难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融入当地社会,他们会选择主动接受当地已经存在的服饰。
唐以后进入本地区的汉人无疑是后来者。而且开始进来的多是远征军队人员。他们离乡背井,绝大部分是孤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这些血气方刚的中原汉子在潮州安定下来之后,便不可避免的与当地的妇女结合,组建家庭,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妇女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许多民俗文化活动都靠妇女去传播,去执行。正如现在一般潮州居民的求神拜佛等民俗活动都必须由定中主妇主持一样。那么进入潮州地区的中原男子在与当地畲族妇女组成的家庭中,民俗文化这一方面的工作必定也要由家中的女主人执行。女主人按本身的民俗文化行使职能,以民俗文化教育子女,以后再由子女这些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服饰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然也通过女子去传播。
综上所述,畲族文化在服饰方面对潮州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是明显的。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潮州的传统服饰是对畲族传统服饰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吴颖纂《潮州府志》刻本,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
(2)吴道熔纂《海阳县志》刻本,光绪二十六年(1890)刻本;
(3)李书吉等修《澄海县志》,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4)沈敏著《潮安年节风俗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5)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6)黄桂《潮州社会传统与经济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
(7)郭志超著《闽台民族史辨》,黄山出版社, 2006年3月;
(8)石中坚、雷楠著《畲族祖地文化新探》,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年11月;
(9)石中坚《凤凰山畲族"招兵节"之"上屋奏表"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3月。
作者简介:
张泽锋、男、1994年、汉族、广东潮州、在校生本科生、研究方向:工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设计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