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周斌洁
摘要:唐醉石1885年生于湖南长沙,幼时失怙,十八岁随外祖父宦游浙江,博古多识,一见秦汉碑碣,便能迅速判断其真伪。善画且工书法,其篆书得力于两周金石及秦刻石,隶书融会诸汉碑之长,书风静穆古雅。精篆刻,宗秦汉之印,后又受西泠八家,特别是陈鸿寿和赵之琛的影响,存世有《醉石山农印稿》等,他被韩登安喻为"鼎革以后第一人"。唐醉石早年致力于西泠印社的创建,并又于1961年在武汉倡导创立东湖印社,同时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为推动湖北地区的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 唐醉石 印风 印宗秦汉 湖北地区
引言
唐醉石是我国现代杰出的金石书法家、篆刻家,他早年致力于西泠印社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晚年又作为东湖印社的首任社长延续了早期汉派印学"以学养艺"的良好风气,对推动湖北地区的印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一位现代印坛上不容忽视的大家。作为一名湖北地区的篆刻爱好者,为加深对本土地区印学发展的了解,便选择以唐醉石入手进行研究。
一、唐醉石的身平
唐醉石,生于1885年,湖南长沙人,原名源邺,字李侯、蒲佣,号醉龙、醉石、醉石山农。幼时失怙,十八岁随外祖父李辅耀宦游浙江,后居杭州,于是与浙中文人墨客有很多的交往,也因而相互影响。清光绪三十年,西泠印社成立,唐醉石成为其最年轻的创始人。除杭州外,唐醉石与武汉也有很深的渊源。1951年应邀赴武汉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并于1961年在武汉倡导创立东湖印社,并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为推动湖北地区的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唐醉石印风的形成与发展
唐醉石外祖父李辅耀是前清翰林,学富艺精,家中藏书涉及广泛,喜汉隶,并收藏过不少吉金彝鼎铭文,秦玺汉印和秦砖汉瓦的拓片等。在外祖父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下,唐醉石打下了良好的篆刻基础,也因而顺理成章的踏上了宗秦汉印的道路。"印宗秦汉"最先是由元代吾丘衍、赵孟頫提出,汉代篆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进步,而后来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九叠篆,失去了其本来优美的法度。再者,据记载,"唐氏早年经友人荐见,曾师从娄县张定(叔和)。师督极严,以周秦两汉入手,规方磨圆,不容失之法度。"由此可见,唐醉石曾师从张定,在老师要求下,从周秦两汉印入手,并极其讲求法度,这从他早年的篆刻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书法中,唐人尚法,即唐人书写严谨规范,这顺应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篆刻中,讲求法度是取法乎上的一种表现。另外,唐醉石在金石文字方面的修养也极高,深谙篆法,同时反对将偏旁点画凑合成字的造字做法,因而他的印章中篆法严谨且不失趣味。他严谨治印,以秦汉为宗,印面规矩中又显生动,古雅与静穆,如图一。
在进行了正统的秦汉印学习之后,他开始专攻浙派印,这应该与其客居杭州,与浙中友人交往频繁有关。浙派是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是时代的产物,思想上突显一个"变"字,其治印常参以隶意,善以切刀表达意趣,寓苍茫于平正,结构严整。西泠八家可以说是浙派发展的一个阶段,唐醉石遍习西泠八家(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尤其受陈鸿寿和赵之琛的影响较大。陈鸿寿篆刻宗秦汉玺印,唐醉石吸收了其切刀之法以及苍茫稳健的章法。赵之琛善金石之学,早年曾师法陈鸿寿,以单刀著名,印风工稳挺拔。在唐醉石十八岁之时,他结交了丁辅之、王福庵、叶品三、吴隐、马衡等人,便时常一起交流印艺。其中与王福庵交情较深,印风也相似,都讲究精细、工整。王福庵,同为西泠印社创始人,浙江杭州人,善篆刻,曾得吴昌硕鼓励,其印初宗浙派,尤精细朱文多字印。叶氏一文曾谓"王、唐为西泠印社柱石,又尝同服官印曹,王为杭人,唐则以湘人而致力于浙派印艺之复兴,其功不可没。""同服官印曹"是指王福庵和唐醉石曾一起在监制国家关防引信的印铸局共事,并一同主篆监镌中华名国国玺。此外,王福庵曾刻"醉石山房"仿汉白文印赠给唐醉石,并在边款上有提到他在光绪甲辰夏在西泠印社结交唐醉石,并以印学相切磋,那时唐醉石十八岁,王福庵比其长七岁。王福庵与唐醉石在印风上相互影响,也有人评价到,王氏严守法度,于豪放似有不足,而王氏则豪放有余,于严守法度也不逊色于王。近世则常将唐醉石与王福庵、陈巨来、方介堪及童大年并举。
叶一苇曾将浙派印人对文字的处理分为三类:其一为运用并笔的简约结构,其二是巧思简化的结构,其三是常用简化字。结合唐醉石的印来观察,不难发现他的印中时常灵活的运用文字的增减,十分巧妙。其篆艺初宗秦汉,后学陈鸿寿、赵之琛,并兼收诸家之长,韩登安曾喻其为"鼎革以后第一人"。邓石如曾提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所以笔者认为唐醉石印风的形成也离不开其书风的形成。
唐醉石生于1885年,正值清光绪十一年。清代文人重视对篆隶的研究,清代金石学的兴起和碑派书法思潮的影响也直接刺激了篆隶的复兴。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唐醉石其自身博文广识,性敏而好学,他善书法,且篆书得两周金石及秦刻石之长,隶书融会诸汉碑之长,书风古朴浑穆。如图二,为其1935年所创,时年49岁,在这一时期他的艺术也臻于妙境,且不难从这幅作品中看出,其书写过程中参以篆书的笔意。
三、唐醉石对湖北地区的影响
1951年,唐醉石应邀到武汉任湖北文管会主任之职,湖北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参与制定保护文物条例,指导文物收集、鉴定及收藏工作。这也是他在西泠印社成立之初提出的"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一种延续,并且易均室和刘问山也积极响应号召,捐献了大量的文物和典籍,不遗余力为国家收集,保护文物。其实早在30年代,唐醉石便与易均室有过密切来往。易均室1931年创办了湖北地区民国最早的书画刊物《艺甄》,里面汇编金石书画和古玺汉印。1961年东湖印社成立,唐醉石被推选为第一任社长,有资料表明起先其浙派传统印风在以汉派印风为主流的湖北地区不太认同,刘博平就曾在家中磨去唐醉石为其所刻印章,后让徐松安改刻。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唐醉石以德服人,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最后团结了许多汉派篆刻家,得到一些老篆刻家和中青年实力派篆刻家的加盟,如刘博平、刘问山、徐松安、邓少峰、曹立庵、瞿公正、金月波、谷有荃等。同时他还力荐后辈徐松安为东湖印社副社长,对其赞赏有加。与这些汉派篆刻家的交往繁复后,对其自身的印学思想理念也有了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也与湖北地区的印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唐醉石晚年的印风不再简单是传统的浙派印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同时也在他不断的艺术实践中成为了汉派印学的领袖。
武汉处于华中九省通衢的有利位置,早期在张之洞的倡导下,兴起近代民族工业,经济文化得以繁荣发展。早期的汉派印学代表人物有端方、杨守敬、黄牧甫,民国时期又出现盛了厂,为汉上印坛扩大了队伍,之后又有闻一多、陆和九和陈敬先扩大了汉派印学的影响,之后又涌现出许多印人,既然汉派印坛已有了这些印家,为何东湖印社是推选传统浙派的唐醉石为社长呢?首先唐醉石自身博闻广识,且工书法善篆刻懂金石,并能力荐后辈,除此他早年还致力于西泠印社的创建,熟知印社内事,印界好友众多。同时笔者还认为,唐醉石作为浙派新军有利于浙汉两派印人的交流,可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推动汉浙两派印学的共同发展。事实证明,唐醉石作为东湖印社的首任社长还是不辜所望的,在他的努力带领和积极推动下,汉派印学出现第一个高潮。东湖印社第二任社长是由湖北武汉人邓少峰担任,他延续了汉派印学的发展。印社开展过的主要活动有:社员雅集,举办书法篆刻展,开办篆刻知识讲座,开展印研讨,出版篆刻集,举办全国篆刻大赛等,这些都很好的推动了湖北印学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正著《清代浙派印风》,重庆出版社
2.韩天衡著《中国印学年表》,中国书画出版社
3.叶一苇著《篆刻学》,西泠印社出版社
4.昌少军著《唐醉石篆刻艺术简论》,2001年11月《书法研究》第6期
5.张遴骏著《唐醉石印举》,上海书画出版社
6.刘恒著《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7.马国权著《现代印人传》,上海书画出版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