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邵微贺+尹天帅+李晓萌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急性病患者的心理对病情的治疗影响是很大的,但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有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急性病 患者 家属 心理护理
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其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家庭成员要尽可能为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环境。
2 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表现
2.1躯体的需要
躯体需要主要指患者的生理需要,如对空气、休息、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2 感情及精神的需要
患者感情及精神的需要主要指需要亲人、朋友的探视与关怀。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关注自身的病情及预后等。
3 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3.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陌生感到焦虑和紧张,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医治;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而引起的焦虑与紧张,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反复陈述病情,担心遗漏病情变化,还有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而引起的焦虑,不安心治疗,要求减少检查或提前出院。
3.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家属对疾病预后产生悲观,尤其是急危重患者家属更是如此,他们避免谈及生死问题;由于心疼病人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检查治疗产生的恐惧,常表现为患者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不敢去看,或者有躲开的行为。
3.3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表示怀疑,甚至拒绝配合医护人员的各种护理治疗;对医护人员的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因医疗设施和环境的局限性引起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往往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3.4 同病相怜感
相同疾病的患者家属之间亲和力极高,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绝症或重症新人入院患者家属对老病人的经验信任程度超过对医生的信任。
3.5 依赖感
患者家属对病人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护理人员,对自己缺乏信心,生怕自行的行为会伤害病人。
3.6 容忍
对患者不正确的行为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属的共同表现,他们对病人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过激行为如辱骂医护人员也不劝阻,特别是一些绝症患者的家属,任其放纵,并对医护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4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4.1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于疼痛的病患采用心理治疗,会使病人有不同程度疼痛减轻甚至疼痛消除;对病人进行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可使病人全身心放松,消除病人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提高病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或止痛的效果;对慢性疼痛的病人应转移其注意力,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与情绪,消除不良消极因素的影响,对缓解或消除疼痛十分重要。要对病人正确看待疾病的行为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关心,这样可以帮助病人培养健康有益的心理和行为,有利于纠正不良的疼痛行为表现。
4.2 焦虑的心理护理
病人表现焦虑,是一种痛苦不安的心理状态的反映。因此,在护理病人时,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正确的诱导。首先应尊重病人,鼓励其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病人感到自己不用完全依赖他人,使其焦虑减轻;其次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让其感到被尊重;第三可采取合理的消遣活动,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第四,假如病人焦虑心理较重,可酌情给予安定口服,并及时处理引起焦虑的各种问题。
4.3 恐惧的心理护理
恐惧心理是由于病人认为对自己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所引起的痛苦不安的情绪状态。当病人受到各种不良刺激而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时,家属要尽量倾听病人的诉说或保持安静,也可对病人进行抚摸,必要时抱紧病人有助于稳定情绪,并守护在身旁。松驰方法,如听音乐、深呼吸、催眠、读书、看画报等,均有利于减轻病人的心理恐惧。
4.4 悲伤的心理护理
悲伤是病人感觉或预感到将要出现失去亲人或重要事物时的一种心理反应状态。护理这类病人,要尽量消除产生悲伤的原因和促成因素,支持病人的悲伤反应,积极劝慰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帮助病人找到支持的力量,如和亲密朋友诉说等;通过和病人的深入交谈,提高病人自身价值;对病人表现的愤怒、哭泣和诉说表示关心和同情;对有孤独、抑郁、愤怒情绪的病人,要劝说病人摆脱过去,面向未来,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5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6 结 语
总之,护士对待急性病人,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理解家属对亲人生病带来的痛苦,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通过细致观察,专心倾听家属的陈述,仔细分析家属不同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