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周笑梅安徽博物院开放管理部
绚丽色彩美丽人生
——纪念潘玉良诞辰120周年
周笑梅
安徽博物院开放管理部
《潘玉良作品展》在安徽博物院常年展出,安徽博物院收藏着潘玉良数千幅作品。
潘玉良是和徐悲鸿同时代的人,所不同的是她是女性。她是近代我国最早远渡重洋,到西方国家去学习西画并最终学有所成的杰出的女画家,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感受,用色彩和绘画表述了她的希望和追求。在她的一生中,经历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艰难岁月,而她以不同于一般人的毅力和勇敢精神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就。
潘玉良1895年6月14日生于江苏扬州,原名陈秀清,十二岁时成了孤儿,又被人卖入安徽芜湖妓院,1912年历经艰辛而绝不屈服的她遇到了潘赞化先生,她终于被解救了,为了感激从此她改名为潘玉良,然而在她的骨子里似乎命中注定她的使命就是与众不同。在那样封建的时代,在那样男尊女卑的环境下,她不甘小鸟依人,不甘逆来顺受,为了梦想而追求,她顶着世人的冷眼和嫌弃、不解和嘲弄,不顾一切开始学习绘画。当她拿起画笔,从此她的人生就变得不同了。自从拿起画笔,潘玉良便为之付出自己所有的热情和勇气、努力和勤奋;付出所有的情感和真情、生活和生命,绘画成为她终身依托的伴侣。
潘玉良的性格倔强而刚毅,这一点在她的画作中处处呈现。纵观她的作品,构图雄浑大气,色块鲜艳厚重,极具感染力,这些作品犹如她心中的宇宙,随时蓬勃而发,这是因为她所描绘的每一笔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生命的迸发。
潘玉良1921年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西蒙·达仰学画,1925年考取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从康洛马蒂学画。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的法国,是世界艺术之都,此时的法国各种美术流派如潮涌般层层叠起。尤其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印象主义开始盛行,那些伟大的画家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主张艺术上的革新,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光造成的,并且是随着观察位置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认识是科学的,客观的,画家们在大自然中直接写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体会色彩最真实的微妙变化并描绘出来。这在绘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印象派主义绘画给后来的现代美术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美术技法的革新以及观念的转变,甚至也影响了中国的绘画。
随着印象派的蓬勃发展,又一个新的画派悄然而起——后印象派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三位代表画家塞尚、凡·高、高更,他们各自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但却不约而同的有着共同的创作倾向,就是不仅仅只是模仿客观世界,而更多地去表现画家自身的主观感受,由此开创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很快,法国又开始盛行一个现代绘画潮流——野兽派主义。画家们大胆地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出超强烈的画面效果。野兽主义画家费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出发点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
潘玉良在巴黎留学时期,正是西方现代艺术蓬勃发展时期,各种艺术流派此起彼伏,画家们不受约束尽情发挥,而这种追求艺术的热情和狂热也正是潘玉良梦寐以求的,这种热情似乎种植到了她的生命之中永不熄灭,在她的画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火热般的燃烧着的热情。
潘玉良的油画作品题材众多,有女人体、人物肖像、自画像、静物以及风景等,其中色彩表现最火辣的要数《窗前女人体》、《窗前坐女人体》、《躺人体》等作品。油画《窗前女人体》是大逆光场景,主体人物半倚半卧,人物色调呈暖橙色,整体造型不以唯美而作,是画者以自身最真切的感受,不加修饰、不矫揉造作的真情流露,这种创作是最纯洁最高尚的,带给人的是唯一的、纯粹的美感。潘玉良在着色上大胆而独特,色彩热烈且前卫,在人体大面积的背光处,她以亮黄色描绘皮肤的反光面,如此一来奇妙的映衬出肌肤的通透和质感,美艳欲滴。人物周边的背景色调纯而鲜艳,与人体色彩交相呼应,整幅作品充满活生生的气息。如此夸张的用色,显而易见有着野兽派的元素,而一位女性画家能游刃有余的描绘出这样气韵宏大的作品不得不让人震撼。学过绘画的人都知道,暗处的东西不好画,尤其是着色时稍不注意画面就容易脏、死板,更别提想要表现出暗部的质感、光感和美感。潘玉良在作品中很好的诠释了背光处依然有丰富的色彩,并且是独特的绚丽的色彩。站在画前,你会不知不觉被牢牢吸引,看着画面每一处笔触,你的心会随着色彩的转换一起起伏,这是一种心醉的感觉,因为你所享受的是视觉的盛宴。试想潘玉良出生成长的时期,那时的中国还处在封建落后阶段,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子,少年时不仅没有接受过新潮的教育,而且经历坎坷悲惨,如今却能够描绘出如此超时代的作品,不能不认为她是位了不起的天才。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五·四运动后,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为提倡新文化,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先驱,而上海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推进新文化的主要城市,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思想界、文学界、电影界、美术界等各领域成为全国的精英,成为划时代的伟大人物。
此时的油画在中国也日益兴盛,潘玉良正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用绚丽梦幻般耀眼的色彩尽情表达出她的希望、追求、激情和感受。1928年她回到上海,应刘海粟先生的邀请,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担任西洋画系主任,1930年又被聘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专职西画教师。在1928年至1937年的国内期间,她出版了《潘玉良画集》,举办了三次个人画展。刘海粟说:“潘玉良的作品,内容健康,技法娴熟,笔力遒劲而不失灵动之气,无女画家纤柔的缺陷,在同辈西画家中是第一流的人物。”1937年她参与成立“中华全国美术会”之后,又
再度出国赴欧。
潘玉良在国内期间与美术界许多知名画家和同行共同切磋探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她的绘画艺术也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不断成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主张,即“中西合于一冶”、“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极力寻求融中西绘画之长,又表述自我之主观意向。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西画法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辉印,同时,她对色彩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无论是纯色还是淡色,均能使其鲜活起来。尤其是她画的彩墨画,显示出她对色彩运用的独具特色、别有韵味。
潘玉良的彩墨作品以中国的白描画中特有的线条勾勒造型,用西画中的点彩技法装饰画面,并用这种技法描绘整幅画的背景,而彩墨和水分在宣纸上自然渗透和晕染,画面呈现出轻巧惬意的别样精彩,她的彩墨作品《侧背卧女人体》、《梳妆》等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中水润柔滑的肌肤真实且富有美感,丰富多变的背景色彩变幻出多种质地的物体完美烘托绘画主题,着色的同时还参杂了墨色,同时运用了中国画中独特的留白技法,使得画面充满了东方的气息却又凝聚了立体转换、光感透视、色彩对比等等西方绘画技巧,当观者的眼球接触到画作的刹那间,不由得会碰撞出优雅恬静并充满活力的情愫和激情。时任法国巴黎东方美术馆馆长叶骞夫这样评价潘玉良:“她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真纯的画艺。她应时代的潮流迈进,而绝未改变其对艺术的见解,远立于偏重具体与抽象两派之间,她用中国书画的笔法来描绘万物,但不为中国传统书法所约束,其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已足够丰富了。”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巴黎逝世,从1937年旅居法国开始的40年的客居生涯中,她不停的绘画创作,参加了几十个画展,举办了数次个人画展和个人巡回展,足迹遍布法国、英国、希腊、美国、台湾等地,荣获多项银质、金质奖章,所到之地作品深受欢迎且影响广泛。
潘玉良的一生艰辛且单纯,困苦又浪漫,她所追求的就是绘画、创作,无论是何种境况都阻挡不了她沉浸于艺术的世界,她留下的数千幅作品足以说明她的一生是不折不扣的美丽人生。
今年是潘玉良诞辰120周年,而今再看她的绘画,似乎更能感受到她的激情,更为她在绘画中的缤纷色彩而感动,也更加从中看到她的独特魅力。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必然随着时代的推移越来越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也有更多的人会从中获得真切感悟和美的享受。
祝愿潘玉良艺术精神永存。
作者简介:周笑梅(1964-)女,汉族,合肥人,馆员,主要从事文博研究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