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张希茜
西藏民族大学
试从桃坪羌寨旅游业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张希茜
西藏民族大学
桃坪羌寨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应以应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桃坪羌寨作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虽受到商业化等冲击,仍应坚持以旅游业的发展来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桃坪羌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村寨旅游业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省理县境内,羌寨临河背山而建,是由传统羌族碉楼与民居组合而成的极具特色建筑群,兼具居住和防御双重功能。从外部来看,村寨是一座黄褐色石砌整体建筑,所有民居以高碉为中心连与一起,向外呈放射状,只留有八个低矮的出口。内部以低矮复杂的13条甬道相联。整座建筑群以其特殊的建筑技法和建筑结构经受住了汶川大地震。
羌族是个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和发展其文化。到了现代化的今天,逐渐由文化转变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表述、羌族歌舞、音乐艺术、节庆风俗;宗教信仰与实践;羌族手工艺。[1]
“民族村寨是一个文化实体,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基本方面…具有严格的不可分性。”[2]桃坪羌寨即保存了羌族有形文化遗产如建筑,也凝聚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在桃坪羌寨短期调查,简要分析其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局限。
一
桃坪羌寨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至今屹立不倒,仍具有居住功能,是羌族建筑代表。墙体由不规整石片砌成,内部木质结构为主,一般民居有两到五层不等,而碉楼最高有九层,有八边、六边等形式。村寨有完整的供水和排水和消防系统,明渠暗渠皆备。由于鳞次栉比的建筑结构,家家屋顶晒台也构成了空中道路,此外还有过街楼、磨房和暗道。如此坚固便利精巧的军事堡垒形式村寨,修建时,不绘图,不测算,随手砌成,结构坚固匀称,实在令人称奇。所以,桃坪羌寨作为文化实体,是羌族建筑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通过对村寨建筑的保护和研究,以此为样本更好的了解羌族的建筑技艺。内部居住空间,既是生活场所,也体现当地羌人的信仰,有白石崇拜,也信关公,观音。因此,桃坪寨也承载了当地羌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羌族是处在汉藏之间而没被同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的裹挟下和汶川大地震毁灭性的打击,如何保护这些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关领域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地羌人因自身文化而骄傲和经济利益,而积极保护,宣传文化遗产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桃坪羌寨通过民族旅游以有形的依托来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是值得深究的。
桃坪羌寨因其独特和保存完好的羌族建筑,作为民族村寨的典型代表,是国家4A级旅游景点。因为旅游业繁荣,当地家家户户几乎都从事旅游或周边行业。桃坪寨还有浓郁的羌族民俗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寨内特色羌族民居内部,有羌族服饰和富有特色的羊皮袄、金丝猴帽等挂在墙上,配上介绍性文字供人参观、学习。每家都有火塘,特色食物如腊肉供游客品尝。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更好的保护宣传羌族的饮食和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羌族歌舞等非物质文化,其特色技艺以人为载体,借助传统的乐器和道具表现出来。震后兴修的新寨建了萨朗舞广场等场所,用以萨朗舞表演,和跳锅庄等其他舞蹈,此外,羌族传统的祭山会和羌历年等节日,这些都是即有经济收益,又能保护非物质文化。
三
旅游业的刺激,使得当地人愿意去学习传统非物质文化如歌舞。但是另一方面又存在当地文化变得商品化的危险。传统文化背后本真可能丧失,甚至连形式也无法完整保存。比如,号称出售传统羌绣的小摊位上所谓民族特色的商品,而产地则是浙江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必须是一个链形系统,包含终端成果、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场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的,对链形系统的完整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核心”[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是传承人和技艺的保护。羌族文化遗产保护需依靠羌族正确地对待其文化。目前桃坪羌寨的现有旅游模式固然可以起到保护传承宣扬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但是局限和弊病很多。因为金钱刺激,忽视文化背后的本真,非物质文化流于形式。单一旅游模式已经饱和。就桃坪而言,有新旧寨之争,外地人也插手当地发展。外来的冲击,还包括游客带来的冲击,现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都在冲击羌族传统文化。比如会羌语的人越来越少,笔者所住的农家乐,非常强调自身羌族特色,家族内部也是用四川话交谈。数据表明传统的饮食、服饰,生活习惯等真正被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3]而这背后显示的是羌族非物质文化的日益濒危。
虽然如此,但发展旅游业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的方式。需要改进单一旅游模式,创新旅游新模式。如将羌绣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供游客参观,本身可以获得经济利益。此外,受到认可高质量手工艺品,既能获得更高的报酬,还能传承技艺。无论是旅游业模式的改善还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都需要政府的指引。政府需引导寨民建立非物质遗产的观念和重视其保护。此外,需避免少数人得利,确保新旧寨良性竞争,对于信仰等应极力避免商业化。
总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提高旅游业的质量,以此良性循环,做到经济利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不误。桃坪寨作为保存完好的羌族建筑群,以旅游业为核心,从物质文化为载体,通过教习、表演等方式,在经济收益的驱动下,当地人积极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桃坪羌寨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好且较有效的方式。
[1]周毓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5).
[2]王汝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特殊性研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0(11).
[3]刘海燕,羌族物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8).
张希茜(1990-),女,安徽铜陵人,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