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吕毅
摘 要: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与道德观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二者具有一定的对立性又有着一定的同一性。在人们的生活中,会本能地对幸福产生追求,而道德的主要作用就是规范这个追求幸福的过程。随着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这并不只是人们心灵上追求的幸福,为了有效地加强自身的幸福感,人们开始站在道德的角度上,与幸福观产生了对话。因此,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下的幸福观与道德进行讨论,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道德对话
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幸福常常是相互矛盾的,人们需要在道德的约束下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同时,有时为了实现道德要求却要不得不赔上自己的幸福。因此,如何既把握道德准则,又实现自己的幸福感,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重点。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道德对话
(一)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与幸福具有价值同一性辩证
从很多哲学家的研究中,不难看出,道德与幸福常常是相互矛盾并且相互冲突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下的道德与幸福还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同一性的,只有在道德的规范下实现幸福才是正确积极的幸福观。而在对道德与幸福的研究中,有很多哲学家认为道德本身要比幸福重要得多,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其认为幸福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标,但是这一切人类活动都要在道德的规范下进行。而康德则是认为,在追求一定的道德倫理时,人本身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可避免的,他认为道德是用来配享幸福的,道德与幸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1]。综上所述,在道德与幸福的宏观概念上还需要进行一定的价值同一性辩证。
(二)从道德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阐述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重新地阐述了实践的道德幸福思想。其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在道德的基础上实现的,真正获得幸福的人,其实现的手段是要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下进行的,背弃道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不长久的且是虚幻的,其只是感受到了身体上的快感,而其心灵上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愉悦。在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人们丧失幸福感或丧失道德信念,主要与生产方式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对立产生的。因此,马克思提出,真正的幸福应该是个人通过自觉地道德实践,实现道德与幸福的有机统一。要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整体的利益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获得幸福感。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的统一
(一)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逻辑论证
在对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逻辑论证时,首先要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根据黑格尔的研究,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绝对精神发展而来的,而费尔巴哈则提出的异化思想则是说明宗教的本质是由人类本质异化而来的。因此马克思对这两人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实现了成功的超越。其次,进行逻辑论证时,还应对德国制度进行一定的批判,19世纪的德国处于一个极其混乱以及黑暗的环境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对所有的社会活动都进行了镇压,因此,马克思对当时的德国专治以及德国经济都作出了一定的批判。最后,还要明确实现人类全面解放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除了要进行肉体解放外,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解放,其要与社会解放保持一致,并且还要以人的本质解放为最终目的。
(二)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时,首先要先将过去的唯心史观转变为唯物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中,常常对背后隐藏的客观规律进行忽视,其只是哲学家自己臆想出来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并总结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现实社会的伟大变革。其次,还应将感性理念的存在转化为实际的感性活动,在过去的哲学研究中,感性理念存在与各个学说之中,例如费尔巴哈就以感性为起点进行哲学研究,但是其对感性理解的把握并不到位。而马克思却将感性理念实践于活动之中,摒弃了唯心主义以及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新的理论方向。最后,还应实现人的思维自由向活动自由的转变,马克思的研究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在对世界的改造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是自己实现真正的解放。
(三)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的统一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首先,其能提供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其能树立一定的榜样,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一定的依照,还还能对恶行进行一定的谴责以及引导,是人们对其有所预防。人们根据这项道德准则,及时地评价并且调整自身的行为。其次,其会对人的幸福提供一定的道德选择,在日常生活中的合理道德约束,使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活动以及改造,使自身的欲望以及道德达到有机统一。最后,其还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道德准则,社会的稳定需要有一定的道德准则来进行约束。例如,在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都按照君主所说的话来执行,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是十分统一的。因此,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要充分地利用道德准则来进行调控,使人们真正地获得幸福感。
三、结论
综上所说,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与幸福具有价值同一性辩证进行了研究,并且从道德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了阐述,针对在实践中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逻辑论证,有效途径以及必要性进行论证,可以得出,人类的幸福只有在一定的道德规范下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鲁宁,李海青.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中国化何以可能——基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理论渊源及实践价值视角[J].理论界,2014,(12):6-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