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与印度:大国间的竞合未来

时间:2024-04-25

周密+杨莹

时间聚焦在2014年9月19日,***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将全球的关注吸引到印度这个南亚大国。中印分别是东亚和南亚大国,又互为重要的邻居,推动中印共同发展,既是历史上双方领袖的重要期许,又是创立真正“亚洲世纪”的必要前提。在中印领导人共识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实现“龙象共舞”,需要以双边、区域和多边视角,处理好两国的竞合关系。

经贸互补

中印两国在人口、地域面积上都是区域内的大国,除了在宗教、文化领域之外,两国的经贸交往历史悠久。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在印度承担了大量基础设施建筑工程项目,为改善当地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双边贸易反映要素互补需求

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印度是中国第10大出口目的地,中国对印度出口48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2%;印度是中国第28大进口来源国,中国从印度进口商品价值170.5亿美元,同比减少了9.4%,占中国进口总额的0.9%。 1995~2013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量和自印度的进口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和23.2%。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至经济危机,印度在中国进口和出口国家中的排名都变得更为靠前,在中国进口额和出口额中的占比也有所增长(见图)。

中印双边贸易反映了各自的资源优势和需求,两个大国的资源商品种类较多,贸易的可能选择也相应更多。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相对较为均衡,机械(21.1%)、电子机械(21%)和化肥(10.8%)的占比最高,同时塑料、钢铁、光学等产品的比重也不小。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分布更加分散,棉花和木薯等纤维材料、矿石占比最高,分别占25.5%和13%。

双向投资建立资本联结纽带

与双边贸易相比,中印两国的双向投资尽管规模不大但有着良好的发展。2013年中国接受印度直接投资0.27亿美元,年末累计接受印度直接投资5.13亿美元。2013年,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流量1.49亿美元,年末的直接投资存量24.47亿美元。与2003年中国对印投资96万美元相比,2013年实现了年均119.1%的增长率。

随着中印两国高层互动增加,双向投资不断升温。中国的华为、比亚迪、特变电工、中兴、三一、柳工、海尔等广泛进入印度的电信、电力设备、家用电器、钢铁、机械设备和工程机械等领域。而印度的TCS、INFOSYS等信息产业公司利用其领先的外包接包实力,通过产业链垂直一体化投资中国进行发展。

瓶颈制约

然而,中印两个国家在经贸发展上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使得双边现有经贸发展的规模与两国间理应达到的经贸合作水平相比尚存在较大距离。这些瓶颈因素既有来自外部的影响,也有两国需要协商处理和解决的问题。

缺乏经贸合作平台与机制安排

中印之间签有双边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经贸活动仍然缺乏更为有效机制性经贸协定安排保护。由于缺乏制度性约束和承诺的保证,东道国政府调整产业、经贸政策的行为无法得到约束,难以为投资者创造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影响经贸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两国企业的经贸活动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例如,印度工作签证申请难度较大且因为变动给双边经贸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印度有关发电设备的国产化要求也给双边合作带来冲击。

经贸领域战略协作度依然较低

中印都是区域大国,人口规模庞大,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发展中国家,两国都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形成竞争。长期以来,中印两国在国际事务中虽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战略协作还非常有限,无论在国际经贸协定的发展方向,还是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都没有能够携手共同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印度拒绝“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做法也严重打击了WTO成员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信心,甚至可能导致WTO协定被日益边缘化。

信息渠道欠缺引起不必要误解

尽管是邻国,中印两国间信息沟通和互动的渠道仍然十分有限,部分媒体甚至通过夸张的报导扭曲了相互间的印象,放大了部分人士的不实言论,影响了民众对中印两国实际情况的认识。目前,中国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设有大使馆和经商处,在孟买和加尔各答设有领馆和经商室;印度在中国北京设有大使馆,在广州和上海设有总领馆。双边经贸联系节点依然十分有限,包括政府、商会协会、智库机构间的交流沟通和对话十分有限,难以充分交换信息。

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大

2013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危机影响的重点由发达经济体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全球需求不足与供给过剩的矛盾愈演愈烈,在实体经济层面打击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则在金融层面加剧了这一趋势,造成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撤出。中国和印度都受到此轮经济再平衡的影响,应对外需萎缩、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拓展经济空间的压力更大。在全球资本总体仍不充足情况下,中印两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竞争,贸易摩擦可能增加。

其他国家介入不利于双边合作

美日等国对印度的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印经贸的发展。中日关系出现僵局后,日本在东南亚和南亚更为活跃,也对中印关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9月初,在莫迪访问东京时,安倍给予最高规格的接待,并希望与印度建立“外长+防长”的“2+2”的共同会谈机制,日本表示未来5年内将向印度的私人与公共项目投资350亿美元。美国的“再平衡”战略中,印度都是关键的角色。在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相继访印之后,莫迪在9月29日访问美国。

携手迎接“亚洲世纪”

中印需要以更为宽广的视角,协同努力,在两国、区域和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立足长远,做好战略协作全球伙伴

无论在APEC、金砖国家峰会,还是G20,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在坚持不结盟的同时,要团结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争取在全球未来规则制定中拥有更大话语权,需要两国做好充分协作。应充分认识到WTO平台的可贵性,努力协同推进规则体系随着外界环境变化相应调整,向着更符合发达国家利益方向调整。同时,正在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是中国与印度等国家开展规则合作的重要平台。应共同努力,争取协议能够早日生效,促进东亚、南亚、东南亚与大洋洲重要市场的整合,为区内经济增长提供更为充分的动力。

加强互通,推动软件硬件协同互联

中印之间隔着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也不可否认仍然存在因为国界未定带来的领土纠纷。在当前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应坚持搁置争议,推动发展。中印应加强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电网和通讯网等交流沟通的硬件互通。充分用好各自的优势要素禀赋,为经贸交流活动提供通路。在硬件互通的同时,要做好软件上的互认与协同,探讨对双方标准、措施的互认,力争形成统一的文本和单据,以提高商品通关的效率,加强协同互联。将中印互联互通放到RCEP所涉及的广阔区域,以市场内部化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促进区内人员和各类资源低成本流动,推动中印共同发展。

启动内需,形成经贸活动新增长点

相比而言,中国国内市场规模更大,在人口总量和消费能力上较高;印度的国内市场人口基数巨大,但消费力相对有限。应借鉴中国积累的“市场换资源”发展战略,加大双向市场开放力度,以互补的双向投资满足各自市场需求。中国制造的商品和印度创造的服务可以成为有效互补,并相应本地化和升级,以继续满足双方市场的差异性需求。

和平发展,增强交流沟通建立互信

中印两国需要以经济发展大局为重,减少受外部国家的牵制与影响,加快速度谋和平发展。两国应加大政府和民间的交往,引导媒体报导更为准确、真实、客观,避免对可能影响两国关系负面新闻的过度渲染。除了政府间的对话交流,更重要的应该发挥商协会、智库机构、企业之间的积极性,创造多层次、多主体间交流的平台,探讨影响中印经贸发展的要素,及时解决各方关切,减少双边经贸活动的障碍和困难。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不仅中印两国的相关参与者会对经贸问题有更为感性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加强两国的互信,提高经贸合作的效率。

(作者单位:商务部研究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