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陶敏:关注市场随机而动

时间:2024-04-25

李银莲

在进军制鞋业之前,陶敏已经是行内名噪一时的“袜子状元”了。在浙江海宁这个全国闻名的“皮革之乡”,陶敏最开始经营皮革服装,岂料2001年的“暖冬”之后,皮革制品这个市场就不再有“暖意”了。在寻找新的出路时,她看上了当时还算新产品的五趾袜。

“做传统的袜子我肯定做不过义乌和诸暨,从朋友那里了解到,日本人几乎全部穿五趾袜,这倒让我觉得,凭借我们的原料和劳动力优势,一定会有竞争力。”2003年4月,陶敏的工厂买进五趾袜机器,6月份就开始正常生产产品。这种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的袜子利润可观,一年后,她在海宁的出口业绩名列第一。2004年,海宁金益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尽管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袜子状元”,可两番创业经历让她觉得,什么产品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关注市场随机而动,成了陶敏的商业信条。

“袜子状元”的新事业

这一次,她看中的商机是真皮制鞋。“2004年,海宁市做五趾袜的企业就两家,现在,多得数不过来。”陶敏说,“比起前两年的黄金期,从2007年开始,这个市场就已经趋于饱和,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订单量只有原来的一半左右。”

和大多数的外贸企业一样,广交会也是陶敏必去之处。然而,在广交会上,带着袜子展品的她却留意起了制鞋业的火爆情形。“那一届广交会上,服装类的展台都比较冷清,然而鞋企的展台前却挤得满满的。即使是一家连品牌都没有的鞋厂,一天居然也能接几千万元人民币的订单……”陶敏坐不住了,回来之后迅速地评估了一下形势:“我有做皮革产品的经验和拿货渠道、有市场开拓经验,没理由不成的。”从广交会会回来之后,她开始着手准备:向海宁当地的制鞋厂取经、调配厂房、引进设备。2007年,制鞋的工厂正式开工了。

谁知,就在她踌躇满志进军新领域的初期,就遇到了挫折。“在2007年,我们给杭州一家鞋业公司做转单。我们垫付了买材料的钱,但是到了2007年底,这家公司突然宣布停业了,找不到该公司负责人,我为此损失了50多万元。”和她为制鞋厂投入的好几百万元成本相比,50多万元并不是个大数字,可却让她嗅出了这一行的风险:没有特色产品就很难在市场上有主动权,一直做OEM就难免各方面受制于人。这跟当年她开始做袜子生意的情形如出一辙。

于是,她一面维持着工厂运作,一面开始有针对性地分析市场。

“我们主做女鞋,这个市场之前竞争主要在款式和品牌,可是我发现,真皮的皮鞋,市场价格通常在300~500元之间,非常贵,价格稍低一点的,真皮的就很少了,能不能就以真皮鞋作为突破市场的武器呢?”之前做皮革生意的经验让她对真皮鞋的真实价格有一定的把握,“我们有能力把定价区间设在100~200元之间,这应当是有竞争力的价格。”她说。

在2008年上半年,陶敏自主接到了第一单——个英国的客户带来的8万双鞋的订单。“这个订单就值上百万元,让我一下子有了信心。”

“风暴眼”里求生存

“这个客户原先是找广东的工厂加工,后来因为之前那个加工厂有一些变故,所以开始到杭州来找工厂。我把所有的产品款式都放在网站上,这个客户一下子就看中了不少款,很顺利地找到了我们。”在同行都忌讳把样品展示出来的时候,陶敏的坦荡反而让她多了点机会。

她以为生意会如预期一样顺当的时候,新《劳动法》出台、原材料价格上涨、受金融危机影响银行紧缩信贷、国外客户询盘减少,这些变故却一下子都涌到了她面前。“根据国家新颁布的《劳动法》,我给每个员工都上了5险,这就让我的人力成本每月多开支500元/人,增幅达到30%以上。而且这个支出完全是从之前的利润中扣除的。”她开始觉得压力很大。

2008年,中小企业关、停、并、转的新闻不断。仅浙江省,就有上万家企业倒闭。陶敏觉得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自己先“绝地反击”。第一步,削减成本。减薪,这对任何一个企业经营者而言都不是容易说出口的字眼。“员工很难理解经营者的困难。当我提出要减薪的时候,员工们也不理解,我觉得如果强硬实施,一定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要是因此影响了手上正在加工的订单,就得不偿失了。”她说。于是她索性停工,把员工集中起来看电视新闻,让他们了解现在中国外贸企业处在怎样的危急形势中;给他们讲企业现在存在的实际困难……最后,大部分员工表示愿意降低工资,只有极少数员工离职。

据说后来离职的员工部分又回来了,因为他们出去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各个企业都碰到了这样的情况。随后,陶敏开始对生产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原来在生产线上,原材料、半成品随处堆放、大量的损耗出现在生产过程中。现在,她把负责质量把关的员工的工资和物料的损耗率挂钩,耗损率超过平均水平就扣除相应比例的工资,反之则有奖金。“我也不是一味扣钱,而是把员工工资和他们的工作结合得更紧密。一旦年景好转,我承诺会给他们涨工资。”

一方面安抚员工情绪,改进生产管理;另一方面,陶敏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为企业争取订单中。为了拿下Tesco的订单,她花费不菲让SGS为企业做了质量管理认证,坚持按季度给对方提供新的样品展示……“现在,我手上有3~4个固定客户,基本上都是国外的大型经销商,从2008年下半年到现在,我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

尽管处于中国外贸危机的“风暴眼”中,陶敏却仍顽强地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坚定走自有品牌之路

做OEM袜子开始外贸之路的她,显然更清楚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让自己对于市场有主动权。所以,在还没有正式设立制鞋公司之前,她就已经去注册了商标——兰莎尔。

“我现在有80%的订单来自于来样加工,剩下的20%才是我们自主设计的款式。”她说,“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会把我们的设计给客户看,他们都是这个行业里的资深人士,就算不订货,他们的意见也很有价值。”现在,陶敏设置了两个专职人员负责鞋样设计,一个采购人员常驻温州,主要是观察市场流行趋势、物料价格变动以及和采购商接洽。

现在正热门的小额外贸话题,陶敏尤其热衷。“现在只要是客户看上了我们自己设计的鞋样,订货量能够达到材料的最低起订量,我就能给他做。”这意味着,一个新款样鞋至少能1000双起订。做外贸工厂的企业应该都有体会,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开模方面的成本很高、订购原材料的时候也是要量大才有优惠,越是能够拿到的订单量越大,越能保证企业能提供有竞争力的报价和获得一定的利润空间。

可在陶敏看来,大批量订单的好处明显,劣势也同样突出。她从另一个角度算了一笔账,一双鞋成本40元,如果客户订8万双,就是320万元。客户通常先支付30%的定金,即100万元左右,但是工厂不可能分批去购进原材料,所以工厂需要垫付近2007f元。生产出成品后,还可能会在运输、清关等环节出现各种问题。即使一切顺利,8万双鞋生产周期也要好几个月,那这200万元的周转期也是好几个月。要是同时做几个订单,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要求很高,而现在一些客户下的订单可能就几千双,有时候有些特别的要求,比如饰品、比如交货期,这样一来,就比普通的订单价格高些,可以抵消一部分上涨的成本。

“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比较小的订单几乎都是我们自己设计的产品。通过那些小型经销商,我们能够让我们的设计和质量得到来自市场的检验。这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是最有意义的。”

最近,陶敏专程到北京来参加了一个现代企业管理BOSS课程的进修。她觉得收获挺大,“回去我要好好研究如何用好现有资源,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厂为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