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亚洲市场是优化外贸结构的重要方向

时间:2024-04-25

马红漫

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财长日前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2009年年底前正式运作。

关于在东亚地区建立联合外汇储备库的拟议,上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相关的想法就曾被提出。只是11年前的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了亚洲,多数亚洲国家根本无力去完成这一出资计划。本轮金融危机发源于欧美,亚洲本土经济体受到的是次生连带影响,在此时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外汇储备来抵御海外金融市场冲击,可谓是东亚各经济体的必然共识。亚洲外汇储备库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扮演“央行的央行”角色。这一机构的建立就像是“抱团取暖”,透过外汇储备资金库,通过互助基金的形式来维持区域金融市场稳定。

但需要明确的是,金融市场稳定只是工具而并非目的;以金融市场为基础,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往来拓展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体现。

其实,近些年来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地在取得突破,而中国在其间的角色更是非常突出。2008年底,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中国与日本、韩国、泰国等签署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此外,中国还与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总规模为36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如果说亚洲外汇储备库能够让金融市场更稳定,那么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则让跨境交易的汇率风险能够被有效规避。货币互换的本质,是使国际贸易双方均拥有相当规模的对方货币,也就是日韩等国拥有大量的人民币,而中国则持有交换而来的日币韩币。由此,当双边贸易发生时,中国的出口商可以直接拿到日韩客户支付的人民币,同样道理也适用于日韩企业。这样使得国际贸易交往中的汇率风险彻底消失。可以预计,亚洲市场经贸交往的空间也会随之而越发广阔。

事实上,近期国内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存在一定误区,比如因为海外金融市场危机爆发,就认为外需不可靠,故而要大力发展内需。这样的思维固然有一些道理,但简单否定发展外贸的长期必然性是不正确的,更不能忽视了对外贸易中结构性问题。在已闭幕的广交会上,出口商就明显对欧美企业信用度提高了警惕。与之不同的是,对于日韩等亚洲采购商,国内企业则相对要更加信任,甚至成为国内企业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的首要目标。

这些变化透露出了一个关键警示,那就是贸易企业不应该因为金融危机就把所有出口市场一致“描黑”,而是要对市场结构作出区分。事实上,以往国内出口企业过度看重欧美市场,才是本次国内出口企业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根本原因。与之对应的,忽视同处亚洲的周边市场机会,导致区域内经贸合作的严重落后。

调整正当其时。当一贯以“西方大国”自居的日本,都越来越主动地参与亚洲经贸事务时,这样的思路显然更应当在中国得到体现与优化。总之,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外需随之消亡,外贸失去了前途,其实是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优化贸易结构的良机,尽管这个良机是被逼出来的。外贸危机的解决,只能在国际市场结构的优化调整中才能找到最佳答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