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李 西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仍然在于外部环境。为应对金融危机,避免主要贸易市场需求萎缩带来的冲击,许多出口企业准备积极开拓欧、美、日以外的新兴市场,然而频发的贸易摩擦却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将导致国际贸易保护的加剧和贸易争端的增多是个基本规律。业内专家预测,2009年我国出口产品将遭遇更多贸易摩擦,且贸易摩擦将呈现日趋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在和中国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的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印度对华特保调查增多
自2008年10月全球经济大环境明显走弱起,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密集发起了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等贸易救济调查。此外,印度还于近期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而2009年1月23日,印度更宣布在未来6个月中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让中印贸易纷争达到了高峰。
双方随后进行交涉,但似乎并没有收敛,随后的一个月内,印度向中国发起8起有关“特殊保障调查”等措施,包括车用钢铁、亚麻布、纯碱和铝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双方贸易摩擦明显加剧。
特保调查这种措施,区别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的“先调查,后保护”,其最太的危害在于使用方可以“先保护,后调查”,而且调查结果对被调查方来说往往处于负面。
例如,有关纯碱产晶的特殊保障调查始于2009年1月16日印度碱工业协会的申请,而仅仅10余天后的1月30日,印度商工部对自中国进口的纯碱作出特别保障措施初裁:对中国涉案产品加征31%的从价税,该措施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有效期200日。
更有甚者,始于2009年1月27日铝板及铝箔的特别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在短短几天之后的2月2日即作出初裁,对铝板加征21%的从价税,对铝箔加征35%的从价税。该措施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200天。
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企业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突如其来的出口打击。对于危机环境中现金流较为脆弱的企业来说,这样的突然袭击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在我们原来的印象中,印度对涉案产品多采取反倾销措施,但由于反倾销调查的时间较长,印政府转而采取调查程序较快的保障措施。反倾销调查时间一般为6个月甚至更长,可以为企业留出相对充分的应对时间,而且特保从立案到初裁往往不过10余天,而初裁之后马上面临200天的初裁措施,如果终裁失败,接下来往往是4年的制裁。这足以让出口企业失掉原有市场,一切推倒重来。
从企业应对角度来说,针对反倾销,企业可以聘请律师主动应对,而对于特保来说,还需要行业甚至是政府力量的参与。
巴西对华反倾销诉讼不断
在这个对外贸易的寒冬里,中巴经贸却给了世界一些暖意。作为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中巴政府对发展双边经贸关系都持积极态度,进一步加强合作,其意义超越双边范畴,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战略性影响。但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的贸易摩擦并未减少,突出地表现为巴西频繁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最典型的案例,2008年12月31日,巴西发展工业外贸部保护局发布公告,决定对我国输巴鞋类进行反倾销调查,调查期为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本案中,巴西选择意大利作为替代国。但意大利的制鞋工业处于高端水平,出口巴西的均价达31.96美元/双,而我国出口巴西的均价是5.97美元/双,这意味着如果巴西调查机关认定进口自中国的鞋对其产业有损害,将征收435.7%的反倾销税。这样的税率对于鞋企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按意大利的价格,包括福建在内的中国鞋都不可能出口到巴西。
本案几乎覆盖了所有出口鞋类,调查期内,我国对巴西的涉案金额1.08亿美元,其中,福建对巴西的出口量占全国的50.3%,其次是广东和浙江,各占20%和15.7%。涉及出口企业分别为148家、224家和70家。根据商务部《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在调查期内生产和向调查国出口涉案产品的企业均为涉案企业。
2007年巴西的PVC案,应诉的4家中国企业获得10%的差别税率,其他企业则执行20%的税率,这也让鞋企看到了应诉的希望。企业如应诉成功,巴西可能执行差别税率,或统一针对中国鞋执行较低税率。
加上受金融危机影响,福建鞋类出口欧美的增速已从两位数降至一位数,目前环比开始下降,但对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却不降反增,福建鞋对巴西出口2008年增长了50%以上,反倾销调查可能导致福建省失去刚培育起来的巴西这一个新兴市场。
影响还不仅是这些,作为拉美最大的国家,一旦巴西提起反倾销调查,其他拉美国家极有可能效仿。
对此专家提醒,出口企业要认真研究巴西市场法规,学会合法应诉反倾销,这也是出口巴西的必要手段。出口企业要了解WTO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在研发、生产、营销、会计等方面要规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遵守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主动抵制低价竞销等扰乱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
俄罗斯对华高筑关税壁垒
从俄罗斯独立开始,中俄之间贸易秩序就很不规范,随着贸易量的增加,纷争不断,最为直接的就是体现在时不时地提高关税。近期中国汽车业深受其害。俄罗斯是国际上发展最快的汽车市场之一,中国汽车企业在开拓之初,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恶劣的经济环境面前,俄罗斯正进一步提高汽车贸易壁垒,那些已经进入或计划进入俄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2009年伊始,俄罗斯的一项决议给中国汽车重重一击:自1月12日起的9个月内,俄罗斯提高进口汽车的关税5%~25%,范围包括拖拉机、载重汽车和轿车。该政策仅针对在俄罗斯以外生产、并进口至俄罗斯的汽车,因此对已经在俄罗斯设立了组装厂的企业并无影响。受打击最深的为中国汽车企业。此前,尽管中国车企多方努力,以求在俄罗斯设立组装厂,但均未获批。
本来中国汽车的售价就只比韩国等便宜不到30%。这样一来,在俄罗斯市场上,基本上无法与韩系车竞争。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汽车出口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俄罗斯此举更是雪上加霜,因为俄罗斯一度成为中国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
其实在2008年7月,俄罗斯政府就实施了修订后的进口汽车认证体系,取消了非《日内瓦协议》成员国所生产汽车质检的简化手续。我国生产的汽车从只需通过11项检测即可出口俄罗斯,上升至要通过55项检查;且证书有效期从1年改为半年,部分项目必须在俄罗斯检测。这一变化加大了中国汽车企业出口俄罗斯的难度。
第二次抬高汽车进口门槛,是同年11月实施的745号令,对KD汽车散件征收新关税,按进口汽车车身征收15%的关税,期限为9个月。如此以来,一个车身最低征收不少于5000欧元的关税。中国汽车企业主要通过散件组装方式出口俄罗斯,因此外界将俄罗斯的这一决定视为“打击出口俄罗斯的中国汽车企业”。
三道枷锁已上,中国汽车企业在俄罗斯的销量锐减,多数在2008年出现两位数以上的下滑。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积极寻求对策,部分企业表示,万不得已,将转战其他海外市场。不过俄罗斯市场现在受危机影响也出现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品牌应该抓住机会深练内功,并且等待时机以高质量产品再次出击海外市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