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简析信息化背景下税收学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4-04-25

张桃梅

(成都工业学院,成都 611730)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信息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政务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各专业为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在信息化显著发展和进步的背景下,调整和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符合时代需求是高校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税收学专业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之一,属于经济学学科下财政学类。税收学主要研究经济学、税收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税收的制度、分类、法律、政策等,进行纳税管理、税务规划、税务检查等。税收学专业就业渠道较为广泛,例如,企业中内部审计、纳税管理、税务规划等;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中税务代理、审计、涉税案件等;政府、事业单位税务检查、内部审计等。

2021 年3 月17 日教育部发布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关于财务会计部分,将原财务管理、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和大数据与会计,新增大数据与审计专业。税收学处于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中,无论更名与否,其内涵也必将带上时代的印记。

1 传统税收学人才培养方案与税收行业存在的冲突

1.1 高融合的信息化运用背景和单纯财税知识输入存在的冲突

税收所涉及的政务信息化和金融信息化均属于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板块。金税三期已经做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类系统;金税四期对非税业务、信息共享、信息核查、“云化”打通进行优化和完善;个人所得税App 也广泛运用,形成海量税务数据,以备数据分析。信息化背景下,税务行业、涉税业务与大数据、互联网已经高度融合,此现象对税收行业人才信息化水平要求较高,对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目前,税收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仍以传统型财税课程为主,与会计学、财务管理的专业课程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着重打造财税知识,对信息化背景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接触较少。税收学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集中于会计、审计,与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差异化不明显,并未打造出针对税收信息化的专业特长。所以,高融合的信息化运用背景和单纯财税知识输入存在冲突。

1.2 行业重实践和课堂重理论存在的冲突

税收连接着国家、企事业单位、家庭及个人,五大税类及税收征管等法律条款众多,涉税范围广,涉税业务多,加之税收具有刚性法律和柔性管理双重特色,导致税收工作的复杂性。税收行业中,对行业专业人员的要求首先是合法性,其次是税收筹划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合法性是纳税主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满足合法性的前提条件下,税收行业专业人才才能计划和实施纳税筹划,以达到节税的目的。税收行业的涉税业务是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主体和不同业务背景的各种组合,相对缺乏固定模式,所以涉税业务灵活多变,要在满足合法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对行业专业人才的实践性要求较高。

目前,税收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但是理论教学的比例远高于实践教学。由于课程时长的限制,理论教学也不可能将所涉相关条款一一解读,同样,实践教学的真实度、完整度和广泛度,与行业实践相比,也大打折扣。所以,传统税收学人才培养计划与税收行业之间存在行业重实践和课堂重理论的冲突。

1.3 岗位需求专业化和岗位认知模糊存在的冲突

随着税务工作的精细化和日益增加的涉税业务,企业、政府、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对专业税务师的需求越来越大,税务工作和涉税业务均以法律为基础,同时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对从业者业务能力、综合素养要求均较高,对税收岗位人才、行业人才专业化要求较高。

目前,传统税收学人才培养计划中,较多税收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会计、审计等岗位融合,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税务工作由对应岗位的会计、审计、法务人员一并处理,未设置独立的税务岗位的情况,所以,税收学专业毕业生岗位认知的模糊导致未能有意识培养自身的专业竞争力,引发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等现状。但是大量企事业单位又需要业务处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税收人才,所以,岗位需求专业化和岗位认知模糊存在冲突,信息化背景下税收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有待探索。

2 构建“信息化+”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税收人才信息化处理能力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和加深,信息化体量不断扩容,信息分析方法不断完善,信息分析结果在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修订战略规划等方面成为越来越活跃、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2021 年3 月2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3 年,基本建成税费服务新体系,实现从无差别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转变;到2025 年,基本建成功能强大的智慧税务,形成国内一流的智能化行政应用系统;不断完善税收大数据云平台,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深化税收大数据共享应用,加强智能化税收大数据分析,不断强化税收大数据在经济运行研判和社会管理等领域的深层次应用。

信息化为大数据的运用提供了广泛的环境和坚实的技术手段,使得数据采集、数据格式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及数据运用在当今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税收学融入信息化浪潮也将是大势所趋。

“信息化+”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信息化背景深度融合,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发展趋势,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税收学人才。高校在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构建“信息化+”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税收人才信息化处理能力,将传统税收人才培养方案中各教学环节融入信息化时代背景中。引入数据采集、数据格式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等系列课程,通过采集系统和文本解析等手段获取数据,经过数据格式化进行数据呈现,为进行数据分析做准备。目前,金税三期已经做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类系统;金税四期对非税业务、信息共享、信息核查、“云化”打通进行优化和完善,形成含金量非常高的数据,从该类数据中分析出所需信息便是税收人才需要攻克的难关之一。

高校在制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参照或引入CDA(Certified Data Analyst)认证标准,目前,CDA人才考核标准涉及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咨询、电信、零售、医疗、旅游等,其标准由国际范围数据科学领域的行业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共同制定并每年修订更新,具有一定的公立性、权威性、前沿性。CDA 认证标准涉及行业与税收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前接触行业标准,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校到社会,专业到行业的过渡。

3 构建“课证融合”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和巩固税收人才专业技能

税收学专业涉税业务的处理离不开经济背景和财务氛围,经济法和税法交织形成的案件背景是税收人才最常见的工作环境,涉税业务多以税法为基础,集管理、统筹、实施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早已渗透纳税管理、税务筹划、审计、会计等工作岗位,独立、专业的税务人才缺口较大。

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截至2020 年,全国初级持证人数达到670.2万,预计到2025 年,具备初级资格会计人员数量超过900 万。截至2020 年12 月31 日,中税协会员系统已登记入会会员数约7 802 家税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的经营性收入超267.63 亿元。2020 年我国税务师行业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我国税务师行业已成为继注册会计师、律师之后较大的鉴证咨询类专业服务行业,行业从业人员约11 万,其中执业税务师仅5万人,税务师人才缺口相当大。2020 年4 月26 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了最新会员人数情况,截至2020 年3 月31 日,非执业会员有16.42 万人,注册会计师(执业会员)10.84 万人,总数超27 万人。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预计到2025年,注册会计师人数(含执业和非执业)预计为32 万。

在各高校的税收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置了基础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但课时设置、课程用书、课程考核标准等均呈现多元化。部分学校和老师鼓励学生参加会计类、税务类国家考试,但并未从实质上实现以考促学的目标。

由于庞大的专业人才缺口,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构建也有必要构建“课证融合”的税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初级会计师、税务师到注册会计师三维一体的协同培育。“课证融合”税收人才培养模式以考促学,将学校考核和国家考核融为一体,不仅可以打造和巩固税收人才专业技能,也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还能补充专业人才缺口。高校应通过循序渐进开设与初级会计师、税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相关的课程,协调整合考试内容,将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的初级会计实务、税务师考试中的财务与会计、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会计设置为会计系列课程;将初级会计师考试中的经济法基础、税务师考试中的税法和涉税服务相关法律、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经济法和税法设置为经济法系列课程;将税务师考试中涉税服务实务作为实操类课程,将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作为选修类课程。课程难度、课程整合、课时、考核等依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

4 构建行业精准定位的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专业人才缺口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财税类毕业生就业更难,但财税行业中,各类会计、审计、税收人才的缺乏已成常态。行业可用人才的匮乏多来自专业与行业、高校与社会未能有效衔接。而专业和行业、高校与社会的桥梁便是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在制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结合高校自身的使命,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将高校学生向行业所需人才方向引导并教育。高校应精准定位税收学专业的就业渠道、就业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就业和行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如地方应用型高校税收学专业应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程度、高校水平、学生水平确定培养行业高端人才、行业中水平人才或行业普通从业人才,有效缓解专业人才缺口,让专业与行业、高校与社会高效接轨。

5 结 语

在人才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单一的知识构建已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税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界定直接影响税收学专业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定位,税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在原有财税板块有所突破,也要在信息化板块开疆拓土。税收学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参照社会发展需求,考虑信息化时代背景,引入CDA 认证标准构建大数据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税收人才数据分析能力,将初级会计师、税务师和注册会计师考证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打造专业知识体系,奠定税收人才专业基础,搭建信息化背景下的专业知识平台,并进一步完善税收人才知识储备,将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融合,将高校和社会融合,将专业和行业融合,精准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缓解专业人才缺口。构建“信息化+”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税收人才信息化处理能力,构建“课证融合”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税收人才专业技能,构建行业精准定位的税收学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专业人才缺口,塑造多元化税收人才,改善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