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诊断改进模式研究——以梧州职业学院为例

时间:2024-04-25

翁慧艳,陈春媚

(梧州职业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0 引 言

自教育部取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评估,实行管办评分离后,高职院校开始逐步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文件,要求高职院校全面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分别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保证体系。

1 诊断总体设计

1.1 目标链

梧州职业学院“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2016—2020),以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中提出了学校的建设目标:到2022 年,列入“双高建设”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结合学院实际发展情况,专业的目标链分三个层级,第三级目标为建成省骨干专业;第二级目标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师资建设目标、实践教学目标、合作办学目标、科研及社会服务目标、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目标等;第一级目标为细分到各个目标的子目标。

1.2 标准链

对应三层目标链,标准链也分成三个层级:第一层为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标准进行建设;第二层为院系专项发展规划标准进行建设;第三层为会计专业发展规划标准进行建设。根据国家标准、省部标准、行业标准、学院章程,健全学院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分别是年度考核标准、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团队建设标准、学生发展标准等。

1.3 按照“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进行诊改

根据学院“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2016—2020)建设目标,持续加快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实质性突破;扎实推进课程建设改革,新建一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开发微课课程资源。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拓展提升计划,进企业锻炼教师2 名,培养1 名专业带头人,2~3名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

创新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形式,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层次获得突破;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开出率达到100%,无实践教学安全事故。

教科研工作目标,会计专业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专题、有成效,教研活动教师参与率达到100%,完成4 项专题教研活动,立项1~2 项院级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 篇,为教师提供社会培训服务。

2 专业介绍及分析

会计专业开设于2011 年,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为专业建设理念,加大人力物力资源投入,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部文件要求的专业体系,主要培养服务广西及国内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会计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在校生的规模达到859 人,16个班级,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教师团队共有15 人(专任教师8 人,兼课教师7 人),副教授3 人,占20%,中级职称4 人,占27%,研究生2 人,占13%。“双师型”教师3 人,占20%。校内实训室5 个,校外实训基地有3 个。校内实训室约680 平方米,每个实训室可以容纳60 多个机位,设备资产总额达到364 万元。

会计专业是学校重点发展专业,有一定资金支持,实训设备类型丰富,实训室设置有手工、分岗、综合、赛训一体化等不同类型,实操软件达7 种之多。30%的教师具备2 年以上企业会计的工作经历,可以独立承担行业、社会培训工作;同时,会计专业也存在着劣势。首先,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校外实训基地不够丰盈,加上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对口实习或就业;其次,学生整体素质与岗位需求有差异,学生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的标准,加上会计专业的老师39 岁以下的占整个教研室80%,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比较薄弱,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在校生的实训需要,这几年税务政策的频繁变更,现有的教学软件不能及时更新,无法与实际工作进行无缝对接。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会计核算向智能财务发展,会计人员也面临转型,同时也在考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设置,专业方向的转变以及发展的趋势。最后,会计从业资格取消,学生考取证书必须从初级会计师开始,考证的难度加大,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以及考证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专业诊断

根据学院“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2016—2020),建设目标,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情况,以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合作办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等作为基本要素,构建多维保证系统组合、循环上升的专业建设质量保证制度,形成专业建设的目标体系[1]。为落实建设标准,每一年进行任务分解,设定完成的时间,落实了责任人和具体负责人,考虑到教学团队老师能力的强弱,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论证和岗位分析机制。以“双师”师资团队建设为基础,创新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区内知名企业深入合作,致力推进深度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共建打造财务协同创新中心,建立财务专家工作室和财务云共享中心,提升专家社会服务能力。将会计专业建设成为学院重点专业,整体带动财经类专业群提质转型内涵发展。

按照诊改相关文件精神,结合PDCA,对应三层目标链、标准链,会计专业诊改分成三个层级:教师层面、学生层面、课程层面。按照诊改相关文件精神,结合PDCA,本专业的诊改过程为“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十步一环”,第一轮改进结束后,会直接转到第二轮,十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持续运行,推动专业不断向前发展[2]。

在诊改实施过程中,静态大循环以1 年为周期进行诊断和改进,以动态小循环进行实时监控改进,依托平台,实时采集系统产生的数据,监控会计专业建设的实施现状,对未达标质控点及时预警,通过反馈和调节,不断改进提升。

对于学生跟岗实习这一指标,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实习要求。要求做纳税跟岗实习的学生平均每日的工作量是申报纳税8 户,40%学生能完成工作量达到标准值,预警值是低于40%,学生设定的目标值是80%学生能完成工作量。采用云助理学习APP 和实习平台进行实时监控,根据数据反馈,实时监测,通过预警采取相关措施进行调整、干预,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置的改革,课时的调整,授课内容的更新,通过增加学生操作训练的时间,让学生在校熟练掌握企业纳税申报业务流程,以便更好地完成跟岗实习。

4 诊改成效

4.1 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会计教研室深入学习研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准确掌握财经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坚持用专业教学标准加强教学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据学院出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逐年修订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严格执行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教案签字制度、课堂考勤制度、听评课制度、教研例会制度、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跟踪制度以及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制度等;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和学生对学院的认同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4.3 进一步加强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在学院各方面的支持下,加强院内实训基地建设,购买设备,完善技能大赛的平台。

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不断地调研,与企业沟通交流,签订合作协议,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扩大合作范围,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4.4 持续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通过开展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活动、青年教师导师听评课活动、教学质量跟踪评价活动、教研活动等,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授课质量与水平。组织开展新进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公开课、外聘教师交流课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教师整体素质[3]。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在职硕士,提升学历,通过暑期培训、国内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跟踪专业技能发展动态,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前沿;通过下企业锻炼,企业在岗授课、跟岗实习指导等多种渠道,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通过学术交流、说课、专业剖析等一系列专题培训,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5 进一步改进措施

5.1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从业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鼓励、引导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会计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就其形式或途径来说主要有: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会计专业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或是参加教育部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会计师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资格考试,努力取得会计证、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注册资产评估师证及注册税务师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水平,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是尽可能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类高职高专专业学术会议、教材与课程建设等学术活动,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国内知名职业教育专家的培训讲座。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此类研讨、培训,开拓教师视野,增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4];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参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科学研究等活动,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教改及专业研究水平。

5.2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与企业充分合作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

引入企业优秀人才进校授课,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把学生带进企业或把企业搬进校园,让企业的能工巧匠进校面对面授课,同时各种课程还可充分利用职教云平台完成教学质量的考核。引入国外先进教育机构的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大力实施探究式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以更好地达到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5.3 加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获取学校更多的支持,加大对实践基地建设的投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引进知名企业,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共同努力来扩大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满足学生需要的实践场所。

二是与企业合作,让学生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真实案例来完成毕业设计,增强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建设校外教师指导队伍,指导学生的实训实操,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可提前适应各种岗位的职业要求,锻炼岗位能力,为就业创造优势。

5.4 以老带新,多种渠道加强教师科研能力

(1)就硬件来说,尽可能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减少教师科研工作中的负面干扰因素,提升科研活动的整体效果;就软件环境而言,加大对科研文化建设的重视,引导高校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实践,提升高校教师科研产出成果。

(2)以老带新,提倡有经验的、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们以各种形式来帮扶青年教师。在教学上,如进行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使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重点,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教学方法,上好一门课;还可以新老教师双向听课,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在科研上,可以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撰写论文、发表论文,带领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开展申报课题的研讨会,以此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6 结 语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可以全方位提高职业高校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是加强高校内涵建设的一种手段,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管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整体综合能力水平。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加强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