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4-04-25

孙佳骞

(沈阳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沈阳 110034)

0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电子化政府的建设治理理念创新在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政府治理水平、增强政府回应性、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潜能。

1 我国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的重要意义

电子化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因此,建设电子化政府的三大目标分别是治理现代化,政务公开化,决策科学化、民主化[1]。

1.1 建设电子化政府有利于优化职能,推动治理现代化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实践形成电子化政府,是实现当今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的重要方式。一是电子化政府可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告别手工操作和“人海战术”的粗放管理模式,进行实时监控,对政府工作的各项明细进行总结。二是可实现政府由“单一作战”向协作共享转型,积极推进第三方信息共享,使政府、新闻媒体、公民交流互通,为政府工作服务献言献策,推动政府在服务上的创新。三是可实现纸质文书向电子政务转型,缩短政府的行政审批时间,提高服务型政府建设质量。电子化政府的建设利用点对点的分散式服务网络使审批流程简单化、服务扁平化,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1.2 建设电子化政府有利于整合资源,重构治理格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政府已经迎来“3.0 时代”,即在科学发展观下的以人为本,强调“参与导向”或“互动导向”,鼓励公民与政府协商互动。一是全面感知,使政府行动更有目标和效率。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各方面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现在通过电子化政府建设的完善,一方面进行纵向信息整合,在上下级政府部门之间利用多级网络和中心数据库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整合,落实简政放权,实现公民只跑一次,政府一步到位[2]。二是公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3 建设电子化政府有利于服务创新,提高政府公信力

一是实现信息透明和共享,通过人口细分和信息偏好设置提高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在传统公共管理中,公共部门倾向于为所有公民提供相同的服务,实际上,公众往往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电子化政府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不同群体的需求,大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利用政务智能化代替或辅助人工决策,大幅提高行政效率,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高效识别错误信息,提高政府工作准确性。

2 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化政府经过几年的推进,许多地方政府完成了网站建设,建立了多种网上应用项目,开设了政府资讯、电子信箱、网上招标等公务活动栏目及版块,对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改善政府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各级政府电子化程度不同,也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2.1 政府重硬件轻软件,缺乏信息加工处理,效率低下

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理解电子化政府的丰富内涵,只把采用信息化手段办公当作电子化政府的全部。在硬件设施上,致力于添置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等现代办公通信设备,忽视了对软件的应用和管理,导致政务平台延用传统的管理模式,部分政府网络服务平台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有的仅限于发布信息;还有部分网站只有简单的部门设置、地区概况等信息,网页内容更新慢、实用性差,没有将政府与社会、公民和企业连接起来;部分网站主页甚至没有电话、邮箱地址等重要信息,单向性成为现阶段电子化政府一大特质,只有信息的输出,没有公民反馈的信息输入,形式单一,互动性差,从而导致政府办公的高成本、低效益。

2.2 信息安全难以维护

数据、信息成为新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就使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成为公民个人和国家在电子化政府建设与发展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部分政府监管不到位极易造成信息和数据泄露,这也是一些地区电子化政府建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在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中,“公共信息”与“个人隐私”的界限是很难确定的,因此在积极建设电子化政府的同时,要兼顾安全与自由、国家利益与个人隐私。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政策制定者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常常以信息保密为由,封锁决策信息,进行暗箱操作,以逃避公众监督及决策失误后的责任追究[3]。信息封锁和信息垄断易滋生腐败,进一步制约电子化政府建设进程。

2.3 电子化政府建设理念与传统政府理念之间存在矛盾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中央政府制定了电子化政府和电子政务发展框架,带领我国政府治理迈上新台阶,但是受传统的固化思维影响,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角色具有单一性和领导性,即使迎来了政府的“3.0 时代”,强调公民中心地位,但是政府自身的管理理念转变慢,甚至滞后于自身发展。很多管理者未认识到信息化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推动政府治理形态的全局变革。

3 完善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的策略

建设一个更开放、更高效、更负责任的政府已成为信息技术时代社会发展不可逆的趋势。以便捷、创造高价值为目标的电子化政府在发展建设中应适应环境发展和时代变迁,形成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为实现以上目标,还要进行调整完善。

3.1 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公民参与度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若要在信息技术领域掌握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手段就成为关键性因素。电子化政府的建设要加强对信息发展战略、操作系统、芯片、信息检测和监控技术等研究,形成优势领域并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在电子化政府的建设中,信息技术必定要依靠技术型人才,政府可采取引进先进科技人才和管理理念的方法,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引进既懂计算机硬软件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又懂系统科学管理、现代商务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国家机关的工作队伍中。在我国电子化政府建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建设和普及教育。采取“一帮一扶”政策,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拉动偏远地区发展,逐步消除地域之间的“信息鸿沟”,使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应用普及到社会的每个阶层和区域。巴伯认为公民社会是治理的新主角,市民空间提供了更为直接、更为紧密、更为持久的参与方式[4]。电子化政府是政府与社会交流的最佳平台,可开设“网上留言板”使之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只有借助电子化政府建设的相关平台共享电子信息并不断推进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进程,才能增加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机会、动力。

3.2 加强电子化政府网络建设,维护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具有广泛性、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是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维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促进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而提出的。信息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要将这些性质协同整合,以安全发展保障科学发展。

保障信息安全必须依靠管理手段,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信息安全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是国家层次的安全管理,通过出台法规政策和制定相关标准,从宏观角度维护带有全局性的信息安全;另一方面是各级政府的自身管理,建设电子化政府就应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安全保障制度,如信息保密制度、网络区域划分制度、内部监控与审核制度等。在管理中,尤其要解决人的问题,政府既要培养专业的信息安全人才,又要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两者兼顾,提升信息安全性。

3.3 转变政府治理观念,进行信息整合

电子化政府的建设应摆脱思想束缚,转变思维方式,其难点不在于技术革新,而在于组织变革,应将技术改革与自身改革相结合。组织变革就是要改变政府保守的文化,而信息化组织变革的重要特征是组织交流整合[5]。随着信息技术更新发展,跨组织交流整合变得简洁方便。借助网络平台,各级政府的信息分享和传播都有革命性的变化,工作流程得以重组。在政府内部进行各个职能部门间的工作整合,加强纵向和横向间的信息整合,可以使一个地区的政府连接成一个网络,达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电子化政府的建设实现了政府全天候的实时服务,将以政府为中心转向以人民为中心。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推动政府治理形态的全局变革。同时,在政府治理中,应注重实地调研和考察,主动获取信息,了解时代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