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杨 威
(俊发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管理中心,昆明 650000)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力,把握和追随环境动态,确保组织适应环境需求的有力武器[1]。但多数现有成果主要涉及技术创新[2],管理创新的研究较少。但研究指出,管理创新是充分利用技术领先优势的必要条件,无数公司衰落的真正原因正是管理创新的问题[3]。它通过改变组织结构、过程和实践从而持续保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4]。鉴于管理创新对组织的重要作用,确有必要深入探讨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本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对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予以界定和阐述,提出了管理创新的四个研究视角,指出单一视角的缺陷,并对管理创新与组织绩效的作用做出探究,为管理创新理论发展及其应用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启示。
Stata 最早正式提出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瓶颈,指出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对新事物的引入与改造,仅为组织变革特定形式的表现。但从更广义上来讲,管理创新则被定义为管理活动的改变,是对过往颠覆式的变革。Hamel 强调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是对惯常组织形式的背离。然而,以问题为导向,可以从“管理创新的内容”“管理创新的新颖程度”以及“管理创新的目的”来进一步剖析管理创新。从内容来看,创新不应止于抽象层面的管理理念创新,也应明确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管理技术和组织结构。从新颖程度来观察,创新是一种相对于管理现状的创新,可分为原始性创新和引进型创新。从创新目的来看,如果管理创新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相关成本,缓解组织间摩擦,乃至进一步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管理创新则缺乏必要的合理性。这很好地解释了企业不惜耗时费力、甘冒风险也要进行管理创新活动的原因。综上所述,管理创新可定义为企业以问题为先导,从破解内外部环境障碍着手,对现有管理理念或实践、过程、技能和结构进行的渐进式背离或颠覆式超越,并适时调整以维护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达成组织的绩效目标。
当前主流管理创新研究大多基于理性视角,把管理创新视为组织的理性行为。然而管理学本身尚处在艺术与科学的模糊地带,遑论管理学的唯一属性本身并不科学,与事实严重背离。因此立足于广义概念,从制度视角、时尚视角、文化视角、理性视角来对管理创新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管理创新研究四视角及主要特征
在以上视角中,学者多以理性视角和制度视角对管理创新进行研究。从理性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够提升组织绩效,认为组织是一种不断变革以适应外部压力与满足内部诉求进而提高运转效率的动态系统,引入创新只是组织变革的手段,其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适应机制以促使组织提升绩效。理性视角强调创新是基于利弊分析做出的组织决策,更偏向于在组织情景中探索思路,却容易忽略环境的剧烈变化。制度视角是从宏观层面研究促使管理创新发生的制度机制和社会条件,从社会环境、制度压力、行业水平等维度提供了一种对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绩效差异的有效解释。我国正处于制度转轨剧烈动荡时期,产业结构优化迫在眉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可逆转,身处新一轮破立并举的改革时代之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摆脱制度变革的影响得以重组各种生产要素而实现创新。因此,在制度视角下企业管理创新对中国这种政策导向型的市场更为重要。
创新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创新策略对绩效的影响非常复杂,特别就管理创新而言,创新并不是必然会提高组织绩效,关键在于协调创新者创新可能面临的风险(成本)、创新者自有的资源禀赋和组合方式(能力)及其创新可能带来的效果(收益)这三者的净值(绩效)。从逻辑上推演,一般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实施管理创新时可以更好地管控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增强创新的收益,从而提高企业因创新而带来的绩效。因此,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原始性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反之,能力较弱的企业由于成本约束,收益限制,绩效提高缓慢,倾向于引进型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具体见表2。
表2 管理创新能力绩效关系
以上虽仅为一个简单的推论,但这种逻辑判断符合经验观察。然而管理创新绩效的测量比较复杂,虽然本文已经提出简要的概念模型,但由于目前尚缺乏更有效的权重赋值和样本数据,所以还不能进行有效的量化分析。实际上,管理创新不可能对绩效提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甚至会出现由于创新和组织的适配实验而出现绩效下滑的情况,即管理创新实施与奏效之间存在一定的迟滞。所以,前者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考察绩效的方式被更多学者所采纳。虽然也有学者试图建立企业管理创新贡献测量模型,但在样本上主要集中于设备制造业这种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其资本效应和技术效应偏重,模型的适用范围值得商榷。
总而言之,时下管理创新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仍存在问题。其一,视角单一。固化视角的方式虽然能够从一个切入点深入地进行研究,但一旦研究进行到某种程度以后则需要多方面进行观察。其二,绩效测量困难。管理创新的绩效测量不可能像技术创新那样简单直接,有物化的产品或成果。所以定性分析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