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准扶贫中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研究

时间:2024-04-25

张帅 靳娟 鲁捷

[摘    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国脱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部分地方可持续发展环境依然不足,在扶贫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生态环境破坏和基层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不断巩固优化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环境,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0      引    言

自习总书记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以来,我国精准扶贫事业的工作机制和扶贫措施都在不断优化与改进,截至2019年末,我国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6%,扶贫工程取得巨大成就。伴随我国脱贫事业进入攻坚阶段,面对的扶贫难题也更加复杂。就贫困地区而言,一是贫困地区脱贫环境可持续性不足,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层次低,难以满足村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需求;基层管理涣散,扶贫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地区生态被破坏,村民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脱贫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导致返贫风险增加。二是在实现全面脱贫后,如何巩固地区脱贫成果,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我国明确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作为扶贫开发的行动指南,意味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中心将转向“相对贫困”。因此,改善优化当前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实现贫困地区稳中求进发展,既是实现高质量全面脱贫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我国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

1      当前精准扶贫中可持续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硬件环境:建设层次和设施利用率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硬件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部分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不足,农田缺乏有效灌溉设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有待提升;部分村庄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影响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偏远地区的交通、通信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甚至一些西部地区还面临严重缺水的困境,影响了产业扶贫效率,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部分地区为了快速完成建设任务,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规划,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赶工期、节省材料,工程质量差,在建设过程中又缺乏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以至于出现重复建设、竣工后无法投入使用的情况。面对已经投入运营的基础设施,由于贫困山区地质条件差、气候恶劣,对基础设施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定期的管理和维护,但是很多地区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维护,没有制定维护与管理机制,导致设施被破坏与老化,使用周期大大缩短。

1.2   组织管理环境:基层组织管理不规范

1.2.1   扶贫干部能力提升机制不足

一方面,在岗基层干部缺乏长效的技能提升机制。县市级政府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和扶贫技能培训计划,导致基层干部缺乏对新政策的理解与消化,治理能力也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各贫困村之间缺乏经验交流与沟通,各村庄自行其是,扶贫效率低下;当地政府缺乏对各贫困村经验分享的机制,导致科学有效的扶贫方法无法有效开展,脱贫节奏被放缓。另一方面,后备力量培养的机制也不健全。当地政府缺乏对年轻队伍的激励政策,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来到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一些大学生进入扶贫工作后,当地又缺少了培训机制,导致其关于乡村工作知之甚少,并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乡村建设中去,无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1.2.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精准扶贫是我国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因此各地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很多地区的扶贫干部思想素質低,一些干部利用自身职权违规领取扶贫补助,挪用套用项目资金,违规收取项目管理经费、套取危房改造资金、五保户补助、自然灾害补偿款等资金用于个人开支,大量占用扶贫资源。还有一些干部,虽然没有贪污腐败,但是存在“懒政”“怠政”心理,积极性不足,这些干部面对扶贫工作不认真对待、相互推诿,面对扶贫工作,搞搞看望慰问就算帮扶,流于形式,疏远了群干距离,使得一些利好的扶贫政策没有发挥实际效用,群众受益少。这些贪污腐败与“懒政”等现象频发,均表明基层管理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一是体制内部监督不够完善。我国农村基层的行政监督机构往往是由党委、政府、司法共同组合而成的,纪检、监察、反贪等职能混在了一起,缺乏独立性,监督运作机制效率低、持续性差。另外,农村基层监察人员短缺,而脱贫攻坚涉及的环节流程复杂工作量大,因此很难达到全方位的监督。在这样的条件下,现有基层部门的反腐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再加上基层监察人员人手不足、公务繁忙以及对扶贫监管认识肤浅、重视不够等原因,扶贫监督效果低下,贪污腐败事件频发。

二是社会监督的强度和广度不足。在脱贫攻坚中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监督作用不可忽视。然而群众监督作为社会监督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农村群众监督环节却十分薄弱。很多农民群众对基层管理漠不关心、很难发现农村基层干部的违规、违法问题。同时,一些群众虽然发现了贪污腐败问题,却害怕被打击报复而不敢去举报。

1.3   生态环境:贫困地区生态恶化

近年来地方政府扶贫工作深度推进,为了快速带领贫困人口脱贫,很多地区兴建扶贫工程,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对土地实行无序开采开发,甚至不惜引进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虽然短期内经济效益明显,但是也提高了当地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村民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自然资本存量不足,村民可耕地面积较少,大多依赖当地现有的资源,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村民缺乏对资源的有效管理,耕种时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壤、水造成了污染;一些农户使用质量不过关的地膜,回收手段落后,导致地膜残留,土地遭到严重破坏。可见,在部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面临严重失衡的局面: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当地人口贫困的重要原因,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引发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又将导致经济发展受挫,增加贫困地区返贫的风险。

2      优化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2.1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件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之前,首先,应当充分评估当地实际地理环境,排查各村庄已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项目,提升项目精准性,减少资源和地方财政的浪费。其次,对于建设项目,例如路、电、水、住房和人居环境等,都要按照不同领域的技术标准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各类项目的选址、布线、规格、功能指标等要符合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既要减少因施工建造对当地生态发展的不利影响,也要避免建而不用、建后再拆的情况发生。另外,要不断巩固村民日常需求的基础实施建设成果,例如,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实现道路硬化,维护山区道路,保证贫困村与外界的沟通畅通无阻等。最后,应加强对已建基础设施的定期管理与维护,专门设立管理部门,定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检查,对于受损设施进行维护;对部分不可修复的设施要拆除重建,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使用性。除此之外,也应当建立保健、娱乐类基础设施,保证贫困地区村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虽然贫困地区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脱贫,但是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同样重要。可以在村庄安置健身设施,激励居民加强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2.2   完善培训与监督机制,改善基层组织环境

2.2.1   优化完善基层干部能力提升机制

第一,应当制订系统的培训方案。乡镇政府和村委应当根据本地区贫困状况制订学习计划,加强对基层党组织成员的定期培训力度,通过会议、网络课程、培训班等方式解读扶贫政策,学习先进的治理理念、治理技术、实力手段等,切实提升基层干部治理素质。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考核体系,对测试不合格者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实现培训对象、内容和效果的全覆盖,让扶贫人员充分吃透政策、精通业务。不同乡镇村党组织之间应当多开展经验交流会,积极分享致富经验,带动周边贫困村共同发展。

第二,应当建立科学的扶贫效果考评体系。将扶贫效果与管理业绩相挂钩,综合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扶贫资源落实情况等各类要素,保证考评结果是对个人能力的反馈,也是对扶贫成果的反馈。

第三,不断培养和回引本土优秀人才。政府应积极搭建人才渠道与平台,通过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选调生选拔考试方式吸纳等各种方式,吸引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才投入到基层建设中,深入乡村,加强与村干部以及村民的交流,为本地农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政府也可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留住大学生,例如可以将大学生村官纳入行政体制,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等。在人才的日常管理中,应当充分协调人才在各个村庄之间的流动,不断学习与探索新的扶贫经验,总结出适合本村庄的扶贫方案,促进扶贫资源的共享,实现整片扶贫地区的共同脱贫。

2.2.2   完善对基层管理者的监督制度

第一,可以设立专门的精准扶贫反腐部门,落实监督责任。通过由各职能部门牵头与纪委、监察委员会协作成立扶贫反腐的小组,对扶贫实施精准监督。反腐小组发现线索后一旦确定情况属实,可以交由检察机关予以进一步处理。

第二,应当完善长效的扶贫纪检监察巡视制度。在监察过程中,巡视组应当深入到精准扶贫镇村,通过会议巡视、谈话巡视等多种方式密切联系贫困群众,发现问题,从而全面掌握实际情况。对于发生腐败的重点领域要实行专项监督巡视,加强情况虚实审查,不定期“回头看”,只有真正将纪检巡查制度内化为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使扶贫干部敬畏权力,利用好权力。

第三,還需要扩大监督举报渠道,提高全民监督效率。应当积极推进防腐倡廉教育,定期组织扶贫干部评议会,为群众创造为反腐倡廉进言献策的机会。同时要完善群众举报的奖励和保护机制,打消群众顾虑,提升群众积极性。除此之外,媒体监督作用也不可忽视。通过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反腐倡廉,引导舆论方向;增加贪污腐败事件的曝光率,提高扶贫信息的透明度,提高社会的反腐热情度。还要完善网络监督平台建设,加强中央和地方网络举报平台的建设与宣传,让群众举报有门,在收到群众举报信息后要及时反馈,有效提升反腐效率。

2.3   因地制宜生态扶贫,美化生态环境

2.3.1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贫困地区多处于山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鼓励当地农民因地制宜,积极培育绿色有机食品,打造特色农业重点品牌。政府加强农民销售技能的培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利用近年来快速崛起的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销售量。此外贫困地区多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近年来受到大众的追捧与喜爱。因此,生态环境较好的贫困村落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宣传生态保护的理念,既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能宣传普及生态保护理念,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2.3.2   退耕还林,宣传土地保护理念

政府应当加强环保宣传力度,鼓励当地农民采用现代化种植技术逐步减少或取代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农业污染,以较少的成本、较低的污染取得高产。除此之外,还应当大力宣传退耕还林还草的理念,以生态扶贫推进贫困地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及易地扶持扶贫搬迁等绿色工程,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在绿色工程开展过程中,积极为农牧民创造就业机会,切实保障农牧民经济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翟媛媛.大数据环境下精准扶贫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9):133-134.

[2]杨立生,熊健超.基于绿色经济发展视角的云南民族地区生态扶贫研究[J].生态经济,2020(9):215-2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