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王丹阳 刘靓雯 雷鸣雳 乔红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出现,将信息化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越来越成为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的发展方向。在学生管理工作上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广泛性,解决大专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众多难点和痛点。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也应该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对自身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吸纳新的信息化技术诸如智能终端设备、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作为新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将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管理成本不断降低。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信息化平台;智能;大数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3. 076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13- 0189- 02
1 引 言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的是“人治”,也就是说整个管理工作依托的是众多分散式的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各类专责人员。在这种人力密集型的管理方式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尤其学生数量增长之后,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除此之外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直接的信息传递手段,经常会出现双方信息传递滯后,管理人员难以联系到学生,学生有各类问题不知道该具体找哪个部门。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痛点。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出现,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遇。高校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将信息化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的发展方向[1]。信息化管理技术主要是指依托互联网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主要手段进行各类管理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它是现代信息化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融合的一个产物。在学生管理工作上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广泛性,解决高职院校中学生管理工作的众多难点和痛点,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
首先,对于学校来说,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降低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信息化技术的进行管理信息传播广泛而灵活,也可以为管理者们提供更加有效多变的方式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相比于传统管理方式,只需要较少的管理人员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便可以进行有效而广泛的管理;而且这些技术手段也可以为管理者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直接的信息传递工具,省去大量的中间节点,有效提高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解决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的滞后问题缩短管理周期,并且降低由于中间节点过多出现信息不准确的可能性;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处理分析数据方面的优势,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实时分析,提高决策能力和水平,在出现问题时进行快速响应,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应用信息化管理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学生的特点。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大都属于95后甚至00后,这些学生成长在信息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从小就接触认识各种电子产品、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对其接受度和依赖度非常高。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进行管理恰好能投其所好,和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和依赖相契合,从而在进行管理工作时能得到学生的配合与支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们也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很方便快捷地从管理人员那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人,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进行是非判断价值判断时容易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对其是否正确成长的动态进行实时跟踪反馈。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实时特性便可以起到这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可以在比以往更短的时间里掌握学生的动态,在基于大量管理数据的分析基础上进行预防措施,有可能在严重问题发生之前便可以获取到相关信息以便及时处理。
3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主要是指依托校园网,以计算机、手机等终端设备为节点载体,通过各种管理软件等将学生与管理人员紧密联系起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端到端“的管理网络直接从学生那里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将信息以最少的中间节点传递到学生那里。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学生的相关信息管理以及信息交互等。
学生信息管理工作采用信息化技术主要是将学生的学籍管理、奖学金管理、成绩管理、就业管理、宿舍管理、缴费管理等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面向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相关人员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互,可以摒弃掉以往学生需要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找各类管理人员签字、盖章等烦琐的信息收集交互手段,大大缩短了整个过程的周期,节省了时间成本开销。学生只需要在相关的网站上进行信息上传与获取,管理人员便可以在后台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为决策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使各类资源能够及时共享,从而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2]。
信息交互是指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越来越严峻[3],而且95后甚至00后的学生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在价值观未成形之前对事物缺乏客观判断,逆反心理比较严重,文化基础差、有一定的自卑感、人生目标模糊、自我约束力差,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高效的信息交互手段便于相关管理人员或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相关动态,便于及早地发现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介入,对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同时有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管理人员或老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信息发布,学生也可以便捷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可以让各方快速联系到自己想找的相关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可以快速联系到特定的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进行问题的反馈,降低互相之间的沟通成本。
4 未来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从管理的角度讲,未来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优化管理流程,减少管理上存在的冗余环节,将职责划分清楚,避免交叉重叠带来的管理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流程过长带来的效率低下。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应用了部分信息化技术,但是应用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还是存在不少环节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去人工操作执行。因此未来的学生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术,最大程度的摆脱人工管理,以前需要人工去做的工作尽量去依靠计算机执行,提高管理效率,将大量的人力资源从烦琐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学校节约管理成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信息化平台主要以计算机为主,由于计算机具有体积大、不易携带移动的特点,因此使用较为受限。随着无线网络的进步和智能化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智能移动终端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以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的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技术成为未来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相比于以计算机为载体,智能移动终端便携性更好,使用更为广泛,更加方便快捷,可以使整个管理网络联系更加紧密,各类受众不需要去找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只需要在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软件上进行相应操作便可以完成相应的管理活动。未来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需要这样,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革新不断丰富自身的发展,与信息化技术一同进步。
大数据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袁芳指出,大数据也给高校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学校里面的每个学生和老师,每天都产生着大量的数据,当这些数據的总量达到一定的数据之后,就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分析挖掘工作,而这些信息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及各种日常动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管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4]。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将这些新兴技术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首先可以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对中国众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建立一个大型全面的包含海量数据的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然后将数据特征交给AI识别决策,可以使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真正的离开“人治”,减少其中人为干预、人为决策的因素,例如学生的奖助学金评定,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标准,但是在真正评定时难免会有弄虚作假、拉票等不公平公正的现象存在,利用大数据加AI,我们可以在对学生各方面数据进行集成汇总的情况下,利用预先训练好的人工智能去决策,到底哪些学生应该获得奖助学金,使奖助学金的评定更加公平公正,而且也可以大大缩短整个评定过程的周期。
5 总 结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逐渐兴起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发展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去进行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围绕学生的相关信息管理、信息交互等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为高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的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仍存在应用程度低、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需要优化管理流程和架构,充分利用好信息化平台,并且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对其应用也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将新的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实践,例如智能终端设备、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所有的这一切努力与尝试都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学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学生保障好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促使学生各方面健康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蓝欢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 广西教育, 2018(7).
[2]王伟.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 现代交际, 2017(20):135-136.
[3]刘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现代交际, 2016(8):173-174.
[4]王婧.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28-13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