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张永怀 洪常春 殷猛 施静
[摘 要] 10年来,随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各项建设的纵深推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培养适应区域发展急需的外语人才成为一项迫切任务。文章通过分析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内涵与特征以及区域外语人才培养现状,梳理了HS学院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对区内外其他院校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而为协同推进示范区向纵深发展提供外语人才智力支持。
[关键词]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HS学院;旅游外语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3. 086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9)03- 0209- 05
0 引 言
2009年,安徽省设立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下文称示范区),这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所做出的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新规划,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和“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等国家战略和使命;《安徽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全面建设“幸福旅游、美丽旅游、智慧旅游、信用旅游”的“美好安徽”一体化旅游新战略。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要“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要“鼓励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工作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
众所周知,皖南地区是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的徽文化(另外为敦煌文化、藏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区位优势独特,资源禀赋优越。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示范区溯源于安徽省政府2000年始倡的“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这一重要旅游路线跨越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等市县区,沿途散布着多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村(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等国家级和世界级资源。
随着示范区向纵深发展,皖南与国(境)外的交流在不断拓展与提速。与此同时,示范区对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增加,这不仅对示范区高校外语院系创造了一个极好的自我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挑战。更好地为示范区的发展提供语言智力支撑,区内高校外语院系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迫在眉睫。
1 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类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2]。
1980年代中期,一些外国语专门院校(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带头开展了外国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外国语教育中试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产生了举国瞩目的良好效果。据李敏调研:大连外国语学院率先探索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早在1980年就在日语专业下开设了导游翻译方向;1982年,上海外国语学院设置了国际新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新型专业,与英语专业联合培养擅长国际新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外语人才[3]。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4]。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当下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也明确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定位,参照上述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同时应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5]。由以上两个文件可以看出,20多年来国家和高等教育界都在强调并倡导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则强调各高校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更为广大高校提供了开创特色人才培养的依据。
综上,复合应用型人才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技能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高层次人才,其实质依然是突出应用,但更加强调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品性特征[6]。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指具备掌握了两种专业实用技能的人才:一是要以外语能力为核心,不能废弃、削弱;二是要以应用能力为抓手,突出实用与即时性;三是要以创新能力为动力,发展多角思维和自我学习、追求发展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将有机构成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特色[7]。
2 示范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复合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纵观世界,可以发现:美利坚培养的是能够适应世界政治以及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外语人才,各大高校配备创新课程体系,具有明晰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英联邦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更凸显其社会意义与价值,成员国根据不同区域工商业、服务业等行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规定外语专业办学规模,建构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时刻体现着行业需求;德意志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标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语被视为帮助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工具之一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法兰西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以外语技能高超、熟稔从业领域相关知识、背景全面的双语或多语人才为目标,一方面给予外语技能中心位置,另一方面也注重与其他专业的均衡发展。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拓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在世界外交、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中施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在所有范围的合作与交流都需要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因此,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既是国家亟需也是各大学外语院系的责任担当。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不仅突破了外语专业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实现了对专业本身的超越,是外语专业领域的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外语专业的生存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外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8],较好地契合了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对外语人才的现实需求。
示范区外语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二,一是纯语言文学人才供大于需;二是由于缺乏所需的各种应用技能,外语人才的社会适用性不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毋庸讳言,示范区高校单一的、甚至机械的流于形式的“外语+专业知识”(添加点缀其他某个专业的一些课程、未在修课和学分上进行严格规定)的“两张皮”式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有为于区内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纵深发展,更不能服务于区内国际文化旅游建设的广泛深入推进。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资源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可持续推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源泉,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社会发展服务质量,对示范区核心竞争力形成和纵深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根据示范区建设所涉及的旅游、文化、科技、经贸、电商、能源、金融、运输、法律、基建等合作领域,培养“外语知识与应用技能+专业方向知识与从业技能+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技能”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是示范区外语教育顺应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示范区各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3 HS学院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黄山市已将旅游业作为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从2009年示范区的设立至今已有10年,为使安徽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示范区内地方本科院校外语院系应及时调整办学思路,不断强化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意识,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HS学院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就具有培养旅游外语人才的光荣传统。根据前任院长任良耀教授的回顾总结,早在1980年代中期学院便在皖领先于其他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科专业,隶属于当时的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外语系;1990年代末又开设了英语导游专科专业,后期为开拓专业发展新路径,又于21世纪初将其改为旅游英语专科专业,此后历年招收的英语专业专升本都设定为旅游方向;从2008年起,学院借助质量工程项目正式创建了“外语+旅游”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率先依托英语、日语本科专业,大胆试行复合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产生了实际预期的效果,崭露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头角;实验区项目的结题成果也先后获批校、省两级的教学奖项;基于此,从2012年起,学院又申报并获批了校级英语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级英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从2014年起,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文件精神,提高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根据HS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外语专业积极融入“旅游专业群”,并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施行“外语+国际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认为很有必要培养国际酒店管理外语专门人才,尽量满足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的需求。显然,在吃、住、行、游、购、娛这六大旅游要素中,吃与住和酒店的关系最为密切,完全可以说酒店就是游客的家外之家。国际酒店旅游外语人才是最重要的智力资源之一,是否了解世界客源国风土人情以及如何与世界各国游客顺畅地交流沟通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学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的活动。下文将对学院的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策略做一介绍,以求教于示范区或其他地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希望对他们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或启示意义。
3.1 根据区位优势,提炼培养模式,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作为生态优势区、文化富集区与旅游先行区,皖南地区推进示范区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是促进区域供给侧结构合理化、促进区域发展方式科学化、培养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有利于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协作,有利于综合提高皖南地区开发利用、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进而带动全安徽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作为区域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外语人才直接影响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一战略规划向纵深的推进。
前文已经分别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内涵特征。现对旅游外语人才做一解析。王守仁等认为1990年代以来,全国广大高校外语专业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采用的较为通行的做法是“专业+方向”的模式[9]。在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验中,实质上依照的也是该模式。在这里,“专业”着重的是外国语基础知识与娴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方向”则着眼于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从业技能。考虑到HS学院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将这一模式修正为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外语(英语、日语)+复合专业方向基础知识理论与从业技能(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文化素养。在这一模式中,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是一个相互区别且联系、相互渗透且转化的辩证统一概念,应综合整体地予以考虑,决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旅游外语人才”从汉语词汇构成的语法视角来看,是一个典型的定中词组,“外语人才”是“中心语”,“旅游”是用来限定“外语人才”的。再者,“旅游外语人才”是“外语人才”中掌握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方向基础理论知识与从业技能的人才。正如《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的那样,外语人才培养才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点与落脚点。也就是说,最终培养的是外语人才,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才。这一模式对学生的内在专业知识结构做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之不再是单一学科专业的纯外国语人才,而成为基本具备另一专业方向基础理论知识与从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这也与当今社会倡导的跨学科交融贯通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具体到采用的模式,就是培养的外语人才应在外国语应用技能与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基本理论与从业技能上都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似需赘言,由于应用型转型是HS学院对自身办学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总体定位,因而无论在外语专业还是在复合方向的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上,乃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应努力契合应用型目标,尤其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或操作技能,从而使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目前,复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已上升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规划,因为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亟需大量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正如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的,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要“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对此,应清醒认识,以增强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实操技能培养与培训贯穿始终。
3.2 围绕目标定位,统筹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协同育人
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施行以及精准的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作为根本支撑。根据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使专业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学生的知识/理论、技能、素质三要素来统筹规划,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及从业技能、选修课与必修课、实践操作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等的协调一致,这可以借助在专业平台上所搭建的清晰模块来呈现,专业课程体系可以由以下几个课程模块组成[10]。
(1)专业知识模块——旨在训练学生娴熟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旅游管理或国际酒店管理基础理论,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方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课程包括语音、语法、写作、精读、泛读、听力、基础口语、翻译基础、旅游管理基础、国际酒店管理基础、国际会展、旅游文化、旅游政策与法规等。
(2)专业技能模块——旨在使学生具备旅游管理或国际酒店管理工作所需的较强的管理技能、实操技能以及过硬的外语应用技能。主要课程包括酒店情景外语、口译、笔译、外语导游业务、商务外语听说、外语营销、跨境电子商务、外语演讲与辩论、国际商务管理与沟通、国际酒店管理实务、外贸函电、公关礼仪等。
(3)综合素养模块——旨在让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优良的品质、较强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健康的体魄与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更着重学生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技能,使之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相关国际知识和国际交流技能。主要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学与人生、中国文化概论、徽州文化、客源国概况、跨文化交际、中外文明史、中外社会概况、中外文学概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语文、公益劳动等。
(4)实践与创新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主要课程包括: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办公软件高级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思政课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意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课程组、创新与研究方法指导等。
为保障以上课程体系中各模块的有效性,首先要不断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1)与模块(2)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课程,要确保其课时量不低于总课时的75%。其次,外语技能课程必须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特别是要加强听说写技能训练,确保听说写训练四年不断线,最后以外语撰写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终结。再次,根据国际教育经验,大学课程中选修课程比重在40%较为合理,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最后,模块(3)与模块(4)不仅要纳入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入每一阶段的学程之中,还要规定最低学时与学分标准,以确保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以及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到实践与应用中去。
3.3 深入面向行业,听取多方意见,提高协同育人合力
为切实提高旅游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事先谋划、积极部署,深入面向行业,听取多方人士意见,咬紧目标求突破,齐抓共管增合力,密切配合促落实。
(1)多次与行业人士进行座谈,主动了解人才培养面向行业。北京贵宾楼饭店和长富宫饭店、苏州尼盛万丽酒店、宁波威斯汀酒店、上海豫园万丽酒店等高层管理及中层人事部、前厅部、餐饮部等部门总监、经理对学院外语旅游方向的国际酒店管理特色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们指出酒店管理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且全球范围内国际酒店管理人才一直都很紧缺,酒店管理人员在中国十大百万年薪职业中排名第六。酒店界知名研究机构Lodging Econometrics发布的最新中国筹建酒店报告表明,中国目前共有2435家酒店以及538,836间客房筹建中,就业潜力巨大。外语旅游方向从事国际酒店管理不仅很有优势,而且很有前途。国际酒店管理对外国语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地道的、标准的外语听说读写等应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外语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和跨文化的交流,而外语旅游方向本科专业学生恰恰在外语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属于“青春饭”的职位;相反,酒店管理行业没有年龄的限制,管理经验越丰富越受欢迎。当然,另一方面,酒店管理行业对从业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岗位的经理或总监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外语技能与较好的沟通交流技能,还应具备正确的职业观念与积极的职业心态、良好的职业习惯、可靠的行业职业道德与踏实的服务意识与充足的服务知识。外语旅游方向的学生要能胜任国际酒店管理就必须重视自身品质、素质与各种技能的培养,同时具有较高的情商和逆商。
(2)听取校内外领导、专家的意见。首先,充分听取了校領导的指导意见。校党委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要顺应学校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深化综合改革的大局,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要科学谋划学科专业建设,全盘考虑未来发展需要;要加大社会服务力度,扩大影响力。分管教学校长对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也做出重要指示,他充分认可外语旅游方向的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特色,称这一做法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契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他指出要通过错位发展乘势而上,立足地方强化应用,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其次,重视校外专家的意见。适时通过电话、邮件、访谈等形式咨询省内外兄弟高校外语院系,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次,重视校内专家的意见。邀请旅游学院分管教学院长、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就外语旅游方向的国际酒店管理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予以指导。他们建议旅游或国际酒店管理基础与操作实务是必开的课程,课程各有侧重,建议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分别开设。他们也认同“外语+旅游”的国际酒店管理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并认为外国语学院可以和旅游学院进行协同错位发展,发挥各自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为保障旅游外语人才的培养的有效落实聚焦精准发力。
4 结 语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战略规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旅游的发展,给区内高等外语教育的内涵提升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进程,是一个在不断反思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高水平旅游外语人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国际游客、提高示范区旅游知名度、促进示范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HS学院在旅游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改革方面做了长期大量的探寻与实验,并在可行性方面也探索出了一些合理路径。通过多年的努力求索,可以说学院的旅游外语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区位优势,提炼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准确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统筹规划了课程体系建设,从而实现了课程协同育人;着眼学生从业能力的提高、主动深入人才培养所面向行业了解情况,听取多方人士意见和建议,提高协同育人合力,从而促使旅游外语人才培养落地生根。然而,随着2015年11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与东盟旅游合作共识》的达成,非通用语种(涉及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旅游人才培养又成为示范区外语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希望区内有条件的高校大胆探索,开拓复合应用型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辛涛,黄宁.高校复合型人才的评价框架与特点[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9-53.
[3]李敏.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1):109-112.
[4]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 1998(4):1-6.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2.
[6]侯佛钢,张学敏.地方高校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集群探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3):99-104.
[7]戴炜栋.关于面向 21 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級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 1999(4):1-3.
[8]任良耀.复合应用型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内涵解析[J].黄山学院学报,2016(4):133-136.
[9]王守仁,张杰,辛斌,等. 外语教学改革出路笔谈(十二篇)[J]. 中国大学教学,2007(4):69-70.
[10]朱萍. 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37-14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