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指导效果分析

时间:2024-04-25

叶丽心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将职业指导工作与互联网进行融合是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学生和用人单位需求、符合学校树立形象的选择。高职院校利用互联网手段能够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及时性和实效性,但是依然存在指导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缺乏个性化指导、缺乏对用人单位指导等方面的不足。未来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重视大数据开发,不断创新思路,向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提升职业指导水平,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职业指导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4.105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24-0-02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促进了资源均等化,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在高校里建立智慧校园,积极创建便捷、高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受到了师生的认可和欢迎。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学校就业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来提供职业指导,以提升其效果。本文以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当前职业指导与互联网融合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运用互联网手段提升职业指导效果的方法。

1 “互聯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可行性

1.1 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目前,“互联网+行业”、“”互联网+服务”、“互联网+政务”等多种模式已经在中国蓬勃兴起,将高校的教育工作融入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工具提供职业指导是具有时代气息、符合时代特征的选择。

1.2 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行为习惯

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改变了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高校通过互联网工具将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信息化处理,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便捷、高效的指导服务,能够有效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提升了职业指导的实效性,提升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服务感知和服务体验,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体现。

1.3 符合高职院校重塑公众形象的需求

高职院校通过互联网工具提供职业指导,利用互联网宣传和推广的广泛性和迅速性,能加强学校对外宣传的力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高校借助互联网构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平台,能够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社会与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2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职业指导”的现状

2015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互联网+”的理念已经由消费领域向社会各个领域拓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势必将使我国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

2.1 职业指导效果不佳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很大程度是通过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来实现的。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的听课效果将直接影响职业指导的效果。相对来说,高职学生的生源层次较多、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并不重视课堂讲授。同时,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对传统课堂的冲击促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传统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当前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要提升职业指导课程的授课质量,就必须不断更新授课内容、融入当前的职场因素和社会动态,而大多数授课老师并不在职场中,无法第一时间与企业接触获得准确信息,职业指导课程效果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2.2 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利用学校网站、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号或就业服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职业信息,促进了信息的同步化,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某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公众号为例,目前的关注量为935人,占在校生人数的56.3%。此外,公众号的阅读量不是很理想,统计显示近6个月阅读量达到500次以上的仅有4篇文章,阅读量在80~150次的占85.3%。这表明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关注度不够,对相关信息缺乏兴趣,运用新媒体平台提供职业指导并没有收到传播快、受众广的效果。

2.3 缺乏个性化职业指导

我国大多数就业服务机构是以“特性—因素论”和“人格—职业类型理论”为指导原则,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要遵守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职业道德,追求人职匹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咨询机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辅导员进行开展,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同时,能够相对弥补人力、物力、精力等资源不足的在线职业指导,还未在高职院校普及。此外,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普遍以就业率为导向,忽视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

2.4 缺乏为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有效服务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除了帮助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外,还应为用人单位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目前,各高校普遍向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互联网平台发布相关职业信息,提高了招聘的效率。但是,高职院校在指导用人单位方面还缺乏责任主体意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指导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选择适合的劳动者,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还缺乏大数据思维,未能较好地对职业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也没有分析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今后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招聘形式等方面缺乏指导。

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指导效果的对策

互联网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省时、方便快捷的属性实现了高校职业指导信息的同步化,能更好地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在获取知识时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线上课堂给人们带来的创新、重互动的体验,促使高校职业指导方式必须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此外,互联网模式将知识进行共享,提高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职业指导的期待,对高校职业指导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

3.1 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职业指导信息化水平

各高校要进一步充实职业指导人员队伍,促进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并为职业指导人员搭建继续教育平台,不断完善终身学习制度。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除了要不断坚持自我学习,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熟练掌握信息获取和利用的技能,將互联网工具的优势与职业指导相融合,在职业指导工作中不断实践与运用。职业指导人员还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对互联网的认知从一种工具上升成为一种思想,形成互联网思维模式,重新审视与思考学生、学校、用人单位对职业指导的深度需求,在咨询与指导、职业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设计和帮助等方面融入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完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

3.2 贴近学生实际,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职业指导工作

通过互联网工具发布信息并不是简单地将相关资讯上传下载、将书面形式的制度政策“搬运”到线上,各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对职业指导信息关注度不高的问题对症下药。面对高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高校应加大推广宣传,增强关注度,增强发布信息与受众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吸引读者,发布的内容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及时更新资讯。职业指导人员应积极思考,在学生中开展调查,找到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职业指导话题,同时也应结合当前时事、学生关注的焦点发布信息。另外,应当多运用具有“网感”的语言,通过转变文风进行内容传播,也可以通过动漫形象、动画作品、微视频等贴近学生的形式进行包装,提升传播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3.3 重视大数据开发,满足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施大数据国家战略,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能够获得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对提升职业指导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应积极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基于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应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相关技术,是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满意度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而言,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流量分析,找到学生的关注点,不断提升职业指导水平。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职业性格、兴趣、价值观等特点,为个性化职业指导提供精确的基础支撑,有助于学校研究出学生的规律性信息,为学校制订教学计划、专业设置等提供决策支持。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根据高校提供的招聘信息和学生信息,能够预测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趋势,可提前对招聘计划、招聘形式等进行布局。

4 结 语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网络强国”“智慧社会”等概念,互联网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助力器。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出改变,这要求指导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

[2]张彤.“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第2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4]陈谷平,徐燕飞.“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8(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