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本刊记者 宋 洁
傅深:行医先行做人
本刊记者宋 洁
专家简介:
傅深,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生导师,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199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肿瘤放射治疗学博士。1996~2004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中心及Fox chase肿瘤中心工作。
近年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著80余篇,SCI论文30余篇,著作(副主编)2部,参编英文著作2部。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的研究项目分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及上海市卫生局等多项项目,近年获得科研经费约300万元。
即使不是医疗行业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业的同仁,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提到他,总会有很多人颔首。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傅深教授。同时他还兼任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委员, 上海抗癌协会理事等职务。这许许多多的头衔,代表了他曾经付出的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着他需要肩负的责任。
傅深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精力,致力于中国肿瘤学科的发展。他在肿瘤临床、放射生物基础研究领域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为推进肿瘤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行医先做人,你心里是否想着病人”,采访中傅深教授常常这样说,“对每一位肿瘤患者来说,治疗成功与否,只有100%或0%的结果。一丝希望,你放弃了,就可能变为0%的希望;你努力了,就可能成为100%的成功。”熟悉傅深教授的人说,他总是能够在患者绝望时给予希望。其实按他的说法很简单,“你只要换位思考,心里想着病人。”总结一句话就是:道德、良知。
曾有一位胃癌患者,她在很多医院就诊过,因为病人的身体状态非常差,不能手术,来到傅教授这里是被抬过来的。但询问家属病情及进一步检查后,傅深教授了解到,尽管胃部的肿瘤较大,病程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 但并没有出现远处转移。“从我的角度来说,肿瘤的恶化程度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肿瘤特征显示以局部生长为主,尽管病程长且局部肿瘤生长快,但未出现远处转移。因此,如果我们能采取一些针对引起病人症状的局部肿瘤治疗,把胃肠通道改善了,很可能改善病人体质,这个病人的情况就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傅深教授对我们说。此时,如果医生良心的天秤稍稍往自己这边倾斜一点,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治疗一个月后,这个病人从躺着插着管子,到可以自己慢慢站起来活动,肿瘤消退得非常明显。“所以说哪怕就是这样一个局部晚期的肿瘤,根据病情,采用合理的治疗手段,还是能够看到希望。病人现在已经出院三年了,在家里可以做很多家务,还可以带孩子。”傅深教授欣慰地说。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是“德”,如果医生缺少一点,同样是这个病人,便可能拖延到最终无药可治。“对于生命的敬重,是医者所必须具备的风范,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不抛弃,不放弃。”傅深教授说。
回溯现代生命医学领域的发展进程,每一个重要的飞跃都是由技术进步所驱动的。而这些技术进步大都来自其他相关交叉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新的技术和实验方法带来的不仅仅是实验效率的提高,更多的是使得许多新的生命现象得以发现,从而引发并解决新老生命科学更深层次的问题。
具有深厚临床经验和海外基础研究背景的傅深教授深知:医学的进步,尤其是肿瘤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及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他善于从临床实践中提炼问题,通过精心设计课题方案,围绕临床问题,在转化研究中寻找解决的方案和方法。
放射治疗作为肿瘤传统治疗手段,其发展已有百年历史,通过几次技术革新,使如今的放射治疗成为精准、细致的肿瘤治疗手段。但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肿瘤是否对传统放射治疗敏感。傅深教授转变思维,积极探索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分子机制,针对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征,创新性的开展了多靶向阻断提高放射治疗的肿瘤杀灭效应的新型治疗模式。这一观点的提出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放疗专业期刊发表,多次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中发言并获得优秀论文奖,引起了强烈反响。
同时,傅深教授另辟蹊径,他认识到放射治疗作为一门现代医学学科,需要综合运用生物、物理、材料、生物工程及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仅依靠单一学科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多学科的交叉、协作与融合有望快速推动肿瘤放射治疗学科的发展。他积极参加其他学科的学术交流与论坛,发言讨论,思维活跃的程度令众多其他专业的教授所折服。他了解到纳米材料的独特光学及物理学特性后,充分吸收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精髓,为我所用,利用其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使金纳米颗粒成为光热治疗的材料,利用其表面偶联的生物肽将纳米靶向运送至肿瘤细胞内,结合放射治疗,显著提高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当他欣喜地发现能够动态监测循环细胞的在体流式细胞仪时,他联想到放射治疗领域争议颇深的放射治疗是否影响肿瘤转移这一观点上,他利用该技术动态检测放射治疗过程中体内的循环肿瘤细胞,进一步研究了放射治疗对肿瘤局部控制与肿瘤远处转移的关联。
传统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传统的放射治疗采用的放射源(X线,γ射线),其固有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成为传统放射治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寻找新的放射治疗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上海经过十年左右科学严谨的论证,引进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并成立了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成为全球第二家同时拥有质子、重离子技术的机构。傅深教授在论证期间作为主要论证专家负责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国内首家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放射治疗科主任,积极参与了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应用粒子治疗技术尤其是碳离子射线,傅深教授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顺利完成了国内首项临床试验,对一些难以手术或传统放射治疗难以治愈的癌症包括头颈部恶性肿瘤,软组织肿瘤,肺癌,肝癌等实施了该项技术的应用。疗效及放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令人鼓舞。
根据傅深教授介绍,质子或碳离子通过同步加速器加速至约70%的光速时,这些离子射线被引出射入人体。在到达肿瘤病灶前,射线能量释放不多,但到达病灶后,射线会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名为“布拉格峰”的能量释放轨迹。整个治疗过程好比针对肿瘤的“立体定向爆破”,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显著减少,不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碳离子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又比传统放射治疗明显增加,进一步为粒子治疗技术造福于肿瘤患者提供了保障。在国内首例临床试验中,医院技术团队通过高精度患者定位和影像验证系统、离子束流门控系统、笔形扫描技术,将患者的病灶精确定位,并像切面包一样,将病灶分割定位成每片约4毫米厚的薄片。粒子通过同步加速器准确进入病灶,在每一片薄片上精准“爆破”。
经过傅深教授领衔的团队不断的临床累积和科学探索,他的团队在近5年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等多项基金资助,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0余篇。别人看到他异于常人的天赋和才智时,看不到他为了这一个个“异于常人”的想法背后的故事。深夜里,他在实验室伏案研读文献,与研究生讨论实验方案。通过几年努力,傅深教授已经打造出一支优秀和高效的临床科研团队。无论临床多忙,他依然坚持抽空每周与研究生讨论课题方案及进展情况,他说“我们只有坚持信念,排除万难,团结协作,才能勇攀一座座科学高峰。”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