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培训问题研究

时间:2024-04-25

崔若昆+刘亚东+张文军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军目前装备保障人才培训现状的梳理分析,以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需求为牵引,提出了人才培训的三个转变,并以科学的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完善了人才培训的四个机制。

[关键词] 信息化;装备保障;人才培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1. 072

[中图分类号] E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21- 0168- 03

0 引 言

随着近年来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大批的新装备列装部队,这既是对我军装备保障人才的考验,也是装备保障人才面临的一次机遇。如何为列装的新装备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能力,使其尽快形成战斗力,是我们装备保障单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现实的问题。目前,装备保障单位各专业人才与任务不相匹配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对口率、称职率不高的问题逐步成为制约我军装备建设发展的“瓶颈”。因此,着眼未来战争需求,不断提高装备保障人才培训水平,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1 目前我军装备保障人才培训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虽然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看到目前装备保障人才培训与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需求存在着很多不适应。

1.1 人才培养采取军队“独家经营”传统模式,培训体系不够开放

目前,我军装备保障人才培训,主要由军队不同层次训练机构承担,培训体系封闭、军队独家经营的特点明显,这种封闭的培训体系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在軍民融合广泛开展的大背景下,装备保障人才培训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对社会教育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大,不光装备保障人才的文化程度要依靠地方院校解决,而且新型装备保障技术所涉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内容培训更是需要地方装备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参与。

1.2 装备保障人才培训专业分离、自成体系,与人才联合培养要求不符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对装备保障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装备保障编组模式也是向模块化编组、综合化保障发展。我军装备保障人才仍然严格遵循专业分工培训的做法不利于战时装备保障指挥效能的发挥。目前应当考虑通用装备保障人才联合培养,或是以专业培训为基础增加其他专业保障知识培训内容,以改善装备保障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战时综合保障指挥控制和技术保障能力。

1.3 人才培训间隔大、周期长,培训内容难以有效衔接

我军装备保障人才培训体系和全军人才培训体系一致,是建立在前联模式基础上的。苏军的“两段三级”层次结构,采用的培训方法是跨级全面训练,培训间隔大、周期长,容易产生培训内容针对性差、训练目的不明确、训练内容重复、军官的军事素质同现代军事技术装备发展脱节等弊端。目前,短学制、小跨度,反复多次逐级培训已经成为西方军事强国军事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主流。我军要保证装备保障人才培训的有效衔接也需要向美军这种培训模式过渡,增加训练内容的岗位针对性,明确各级培训的具体标准,增加轮训次数,提高学员热情,保持装备保障人才素质结构与部队装备的同步更新。

2 以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人才需求为牵引,实现人才培训三个转变

要实现我军装备的跨越式发展,装备保障人才的跨越式发展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固有的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新的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和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需要的人才观和培养模式,尽快培养出大批高素质装备保障人才,进而推动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未来军队建设对装备保障人才的需求,努力在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上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2.1 实现从“知识—能力型”人才向“知识—能力—素质型”人才转变

军事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到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是教育思想上的一大进步,在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总量成倍增长,院校教育面临着有限教学时间和知识、能力需求无限增长的尖锐矛盾。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结合起来的思想,树立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加强以知识、能力为基础的素质培养。因此,新时期装备保障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并且集三者于一身。

2.2 实现从“职业型”人才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转变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各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工程技术与指挥管理之间相互融合、交叉渗透。这种“融合”“渗透”要求装备保障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复合型,既要具备比较宽厚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备政治、军事、管理与指挥知识。二是能力结构的复合型,既要具有熟练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新武器装备适应能力,又要具有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基层行政与技术管理和组织指挥能力。三是素质结构的复合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通识)素质、军事工程技术素质、军事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共同构成装备保障人才的整体素质。

2.3 实现从“同步型”人才向“适度超前型”人才转变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目前,军事装备院校的人才培养与部队装备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同步”甚至“滞后”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做到“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军事装备院校必须跟踪科学技术与武器装备的发展,紧紧把握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和装备人才培养周期,正确处理好立足现实与着眼发展的关系,坚持把能够保障现有武器装备和适应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统一起来,把满足近期任职需要和适应今后职务发展、岗位转换统一起来,把胜任平时保障工作和适应战时保障要求统一起来。endprint

3 以科学的装备保障人才培养为导向,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四个机制

建立完善良好的装备保障人才培训机制,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证。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今天,能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装备保障人才成长的竞争、评价、监督、激励机制,树立正确的成長导向,将直接关系到我军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3.1 建立完善装备保障人才竞争机制

人才竞争机制,在装备保障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保留等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并有效提高装备保障人才的整体素质。装备保障人才不是永远不变的“头衔”,也不是“铁饭碗”,知识结构陈旧,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人是很容易被竞争淘汰的。只有与时俱进,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装备保障人才,才是未来我军装备保障领域的生力军。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在装备保障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保留上,全程实行“任期制”,不搞人情化,不搞论资排辈,不搞任人唯亲,不搞暗箱操作,提倡不拘一格,鼓励“毛遂自荐”。

3.2 建立完善装备保障人才评价机制

在装备保障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保留等方面,应建立完善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竞争风险,实行科学评价。建立评价机制,就是充分发挥专家的“外脑”作用,按照严格的评价程序,依据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对军事装备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保留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价,真正实现先评价、后决策的工作程序,实现军事装备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保留等方面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3 建立完善装备保障人才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规范装备保障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保留等组织行为。建立监督机制,不光强调自我监督,更强调外部监督、内外监督结合;不光强调事后监督的震慑作用,更强调预防监督,事后监督与事中、事前监督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和必要的公开,防止违规操作,全面规范军事装备人才选拔、培训、使用和保留等组织行为,确保装备保障人才的质量。

3.4 建立完善装备保障人才激励机制

在装备保障人才培训、使用等方面,应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向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激励机制,要结合实际,注重多种激励形式的灵活运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举,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

4 结 语

习主席指出:“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培养和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随着我军改革的逐步推进,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装备保障人才的智能、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军事素质,尤其是科技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装备保障人才的培训不仅应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能否熟练掌握装备保障的操作、维护技能,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装备保障理论水平和实际组织管理能力,才能胜任未来战争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邵玉平.美陆军车辆装备保障人才职业培训与启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18(2):22-25.

[2]谢剑英.科学构建新时期保障人才培训体系[J].海军装备维修,2015(12):38-40.

[3]李智舜,吴明曦.军事装备保障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