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完善城市功能是解决农业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4-04-23

张冠文,王勇

邯郸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

完善城市功能是解决农业人口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张冠文,王勇

邯郸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同时,也对城市功能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实施农村人口转移战略,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当前我们要解决的一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进相关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制度环境。本文就完善城市功能、解决农业人口城市化等问题,在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确保转移人员充分就业,积极构建城乡对接的社保体系,抓好转移人员培训,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农业人口;城市化;城市功能;解决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伴随着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带来的城市化问题,不仅是人们居住方式的改变,也是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因此,如何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转移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动力原因

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动力有许多,综合起来可以分为源于农业、农村、农民自身的内部动力和源于其外的外部动力两大类。

首先,在交通条件、教育条件、信息获取、就业机会、文化娱乐等方面,城市要比农村优越的多。这种差距的存在,是农民产生变为市民的愿望并付诸努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教育条件的改善,农民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其文化水平、知识能力有了改善和提高,推动了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不少人已经摆脱了“安土重迁”观念的束缚,并具备了从事非农产业的知识和能力,做好了实现转变的素质准备。

其次,经济发展是农业人口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农业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因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桥梁,更在于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求一定的城市水平与之相适应。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推动。一般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为1-2倍,我国却为4倍,差距明显,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民工潮”的出现即为其结果和体现。

二、政策变革是农业人口城市化的重要条件

市场与政府是农业人口城市化的两种动力主体,一般情况前者是主要动力,后者起保障作用。城市化不仅具有经济、社会进步意义,而且对一个人口密集、耕地资源有限的国家来说,城市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人们常常把城市看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子系统,看到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阻塞、社会管理成本上升等所谓的“城市病”。但从宏观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城市不仅是“生产有效率”的居住方式,也是“生态有效率”的居住方式,这突出表现在城市人均占用的土地资源大大低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只会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减少对土地的消耗。而且,城市的规模效应也使环境的治理更加有效。

三、完善各项功能是解决人口转移的重要途径

首先,农业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市民化进程滞后,必然影响城市生活质量。现存的问题是,人虽进了城,但户籍固定的身份却没有完全转变。为此,应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融入城市的问题,真正做到让农民“进得来,呆得住,留得下”。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全覆盖。

第二、坚持用就业转移带动人口集聚。要把就业放在城市功能建设的首位,着力推动容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在发展中应注重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创业就业、灵活就业等,努力为农业转移人口拓展就业空间。按照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第三、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域战略的实施。关注经济社会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持续、动态变化,在住房保障方面以提供公租房为主,在社会保险方面重点推动转移接续,避免资源浪费。要建立健全区域和城乡之间社会保障转移的接续体制,按照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的原则,逐步建立基于公民身份号码的一卡化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制,推动城乡之间的转移接续,防止政策碎片化。

第四、创新机制,以制度创新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提高地方财政能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领域,逐步实现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大体相等;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安排财政转移支付、配置公共资源,通过完善税制、增加直接税等方式形成地方税收随人口增长的机制。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尽快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宅基地使用权管理机制,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资产。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放开落户限制,合理有序地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

总之,农业人口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城市建设方面把重点从注重建成区规模扩张转变到注重人口集聚上来,又要注重把经济总量增长转变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来,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在认识清晰、方向明确的前提下,尊重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好城市功能建设,力求使城乡居民都能够共享发展成果。

[1]郭晓鸣,廖祖君.我国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思路与选择[J].学习论坛,2010,(第8期).

[2]张延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 2008,(第58期).

[3]钟德友.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政策选择[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第4期).

[4]张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政策选择[J].现代商业,2008,(第5期).

[5]贾立政,魏波,孙雪蕾,魏爱云,康培,李学江.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考量[J].人民论坛,2005,(第6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