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特点分析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4-04-25

范爱春

[摘 要]从“慕课”诞生到现在,关于它的研究与讨论从起初的大肆吹捧到后来的否定质疑,再到如今的理性分析,体现了人们对待新生事物的认知规律。本文依据“慕课”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慕课”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慕课;特点;发展趋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3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沟通交流、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悄然渗透到了教育领域,改变了教育的模式,特别是“慕课”这一网络课程形式的出现,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慕课”发展概述

“慕课”的出现至今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它是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新生事物。追溯“慕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连通主义理念中的“慕课”,2005年加拿大曼尼托罗大学(University of Manitoba)的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在“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依托于互联网的连通主义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静态积累现有知识的活动,而是需要将学习的节点和信息源连接成一个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就是将自身的节点进行连通,并不断延伸,最终形成动态的网络信息流。在此理论的基础上,2008年,乔治·西蒙斯与斯蒂芬·道恩斯在曼尼托罗大学一起开设了名为连通主义与连通性知识的课程,该门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Facebook、博客等渠道吸引广大学生,并开设论坛与学习者互动交流,最终吸引了2 200多名学习者参与线上学习。随后更多的网络课程被不断推出,随着号称美国“慕课”教育平台“三驾马车”——Coursera、Udacity、edX的推出,“慕课”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像风暴一样席卷全球。

第二阶段是“慕课”的正式提出与蓬勃发展,2012年,纽约时报的记者帕帕诺(Pappano)发表标题为The Year of the MOOC的报道,阐明“慕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呈“井喷”式发展。那一年被称为“慕课元年”。随后人们对“慕课”的关注与研究也不断增多。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课程加入了edX平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签约Coursera平台。同时更多的互联网公司也致力于课程平台的研发,众多学校纷纷加入了“慕课”制作,并形成了校际联盟课程共享,由课程模式引发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我国迅速蔓延。随着“慕课”的不断推广,人们对“慕课”的研究不断深入,掀起了“慕课”研究的高潮。

2 “慕课”的含义与特点

“慕课”是英文字母MOOC的音译,MOOC即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所以“慕课”的含义也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慕课”具有大规模性,因为课程的学习不再受到场地的限制,所以参加课程学习的人数不会受到限制。很多“慕课”平台,课程注册学习的人数一般在几千人甚至上万人,例如,斯坦福大学赛巴斯蒂安·史朗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就有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人参与学习,这与传统课堂容纳几十上百人相比,学生人数的确令人震撼。

“慕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享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平台,学员可以自由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由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慕课”的开放性吸引了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人参与学习。同时,随着“慕课”课程的不断丰富,学习者的领域得到了拓展,使跨学校、跨学科的学分互认成为可能。

“慕课”是一种在线学习的形式,这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显著特点,其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的,教师将教学内容以视频的模式在互联网上呈现,学习者也是通过互联网接受课程信息,参与互动讨论。与传统的课堂的教师、学生“面对面”模式相比,“慕课”学习进行的是“网对网”的交流。

3 “慕课”推行对教育教学发展的意义

第一,“慕课”的推行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国际化,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网上注册,就能享受到世界顶级学校最优秀的教学资源,这在为学生提供全新、便捷的学习通道的同时,也为教学组织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慕课”“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将课程以开放性、共享性的模式呈现。学校势必将借助这宝贵的资源,取长补短,大力提升自身的课程水平。

第二,“慕课”实现了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慕课”的学习内容,需要学习者自主在网上进行,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研究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结合自己的时间安排制订学习计划,设定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最切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同时“慕课”课程涵盖的领域广泛,为学习者拓宽知识领域,激发兴趣爱好,提升综合素质搭建了有效平台。

第三,“慕课”促进了教师的团队合作与知识传承。“慕课”模式下学习者是大规模的,这也要求课程教师是一个团队,靠一位教师的单打独斗很难实现。“慕课”的制作与运行包含了课程的采集素材、教学设计、视频制作、作业测试题库准备、线上互动讨论答疑以及后期的课程评价等,这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课程团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通过“慕课”的推行,逐渐形成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团隊,共同致力于专业研究,对推动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慕课”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将课程知识“灌输”给学生,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角色。“慕课”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线下完成了内容学习,课堂教学以交流讨论和教师答疑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思考,这种角色的转换将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五,“慕课”为课程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持。依托于网络进行的“慕课”学习模式,将学习者的视频观看进度、测评答题情况、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率等教学行动都以数据的形式进行存储,为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庞大的数据支持,改变了传统课程教学中仅依赖学生评分采集数据的模式,使课程评价的数据来源更加真实可靠,增强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慕课”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生学习的诚信问题。网络教学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环节,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过程存在“作弊”的行为,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视频观看环节匆匆略过,甚至出现找其他人“替学”的现象,在网上作业和考试环节,学生间互相拷贝答案,最后的答卷千篇一律。所以,电脑屏幕后面的学习者是否为注册学习者本人,是“慕课”学习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次,课程质量问题。很多传统教学课程转换成了网络视频的模式,教学环节以知识点表述来呈现,缺失了教学的导入、互动等环节,最终使课程学时大大缩减。同时,课程转换成视频的固定模式后,很多教师习惯将录制好的成品课程重复呈现,减少了教学工作量,但教学内容的更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势必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慕课”学习内容是以一种碎片化的知识点呈现,这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课程框架,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当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这一任务只能依靠学习者不断摸索,缺失了教师的引导环节,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时很难保证。

5 结论

“慕课”的出现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它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呈现方式,同时也蘊含着全新教学模式的产生,它实现了教与学的组织流程再造,重新树立了学习者的核心地位,激发了教学组织者改革创新和团队意识的树立,并将过程行为纳入到管理评价体系中,这是新模式与传统形式的激烈碰撞,所以必将带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慕课”在推行过程中要做的还有很多,如,还需要针对学习者学习有效性的评判问题、课程教学设计呈现与学生需求匹配度问题、教学组织者如何实现在课程学习中兼顾育人的问题等都是“慕课”需要关注的问题。

人们不能否认“慕课”对传统教学的积极引领作用,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不能将“慕课”作为解决当前教育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邓宏钟,李孟军,迟妍,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3]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