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5
张梅芬
[摘 要]城乡互动发展是城、乡双向互动,城、乡两部门共同发力,最终走向一体。促进城乡互动化发展的动力也来自城、乡两个方面,分别是内在动力机制及外部环境机制。本文主要探讨了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动力机制,以期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文化;农村文化;互动发展动力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25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1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1.1 城乡居民是促使文化互动发展根本动力
城乡居民不仅是先进文化生产力的代表,作家、艺术家是文化生产力最活跃的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城乡居民还是各种新文化形态的发明者、创制者。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同时城乡居民还是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享受者。文化消费不仅消费着文化产品,而且推动文化需求,这新的需求又期待巨大的生产来满足,如此循环反复,螺旋上升,推动文化生产不断向前发展。
提高城乡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就要增强其意识,进而促进其生存状态得到有效改善。对于自我发展能力而言,主要指的是利用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资源,通过获取自然资源,对社会资源予以合理利用,最终提升民族自身利益的能力,其更是对资源及社会结构、规则的认识能力,是从边缘到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和途径的能力。
1.2 文化创意人才与文化互动发展息息相关
在明确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是其发展相关的主要因素,企业与中介在经营发展期间,为了优化产业链,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区域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在发展期间,文化产品能否成功与文化创意有着必然联系,所以文化产业在发展时,过多的依赖于文化创意人才,由此表明,创意人才对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是人才是创造文化产品的主体,而文化产业又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文化创意者的技能、创造性与才智等关系到文化产品质量。
同时,在创造文化产品时,其是比较柔性的生产活动,无论是制作广告、开发游戏,这些文化产品的质量由创意人才所决定。
1.3 文化需求是消费者选择文化服务、产品的主要依据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具体变化为:①文化需求总量呈现逐步增长趋势;②社会对文化服务与产品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③文化消费向市场化与多样化方向发展;④人们要求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制作应当向现代化与科技化方向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总量增加、质量要求提高直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不同社会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类差日益明显直接导致文化生产方式、供给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的进步。个体精神文化需求愈加复杂直接对现有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风格以及文化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提出挑战。
近年来,城市与农村文化消费呈现增长趋势,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限制,并且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文化素养、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及文化消费偏好及休闲时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高,相应地文化消费能力会较强。文化消费的主体是人类,并且个人的兴趣爱好、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和艺术消费水平与结构等有着必然联系,尤其是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与消费习惯等作为主观因素,对文化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化消费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文化产品的选择。
2 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环境机制分析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阶段不同,因而发展动力有所不同,在现代化先行国家和后发国家,文化发展动力也有差别。这里讨论文化发展的一般外在环境。
当前,有关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在对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环境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导致社会变迁的因素有七种,包含了非物质文化、人口和经济发展等。①据研究文化现代化的专家的观点,文化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于八个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完善、科技进步、教育发达、文化互动、环境变化和全球化。②据此,影响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来自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完善、科技进步、教育发展、文化互动、环境变化和全球化等八个方面,如图1所示。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一基础,文化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社会变革是文化发展的促进因素。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经济利益的冲突,各种社会派别力量及各阶级、阶层的斗争,形成了文化不断演进的思想、经济及政治基础,构成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30年,从闭关锁国到国门洞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促进文化现代化转型。
政治制度完善是文化发展的政治保证。相对于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也是一种文化。作为精神的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一个终极关怀;而制度则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制度与文化既相对对立,又在互动中发展。在制度变迁的研究中要注意文化的因素。在对古今中外制度的演变史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在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文化无形的支配将对其产生一定影响,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在文化发展研究中要注意制度的动因。所有文化进化或传播过程都首先以制度变迁的形式发生。
科技进步是文化发展的技术条件。教育发达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化育人,通过实施教育使得人们能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对知识予以吸收和消化,再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在社会上。总而言之,教育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传授、传播。一个社会,其民众所受教育程度高,那么他们欣赏文化的能力和水平也很高,进而推动文化向更高层次和更多形式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都表明,教育发达,不仅会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添加后劲,还会为文化自身的发展培育人才和后劲。
全球化是文化发展的引导因子,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人才、文化新创意、文化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全球分配、流通和消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鲍曼认为,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在贸易、商务和金融等领域出现,甚至是固定与本土化的空间也将文化加以融合。一般来讲,有的人认为是全球化的东西,在另外一部分人心目中并一定是全球化,也许是本土化。因此,通过对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发展环境机制进行分析,本土化与全球化可以是同时进行。为分得国际文化市场一杯羹,各国加大了竞争的马力,赚取外汇,贩卖本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国内文化产业繁荣和文化企业强大。文化互动是文化发展的激励因素,与文化发展互为因果。文化是在传播中实现其价值,在交流中不停发展。在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一种交互式的多向流动,并产生文化增殖,激励文化的发展变化。
环境变化影响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向。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是文化理理学研究范畴,各式各样的文化都依其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发展、成熟、衰亡。半封闭的大河大陆生存环境,大致确立了中华文化发展方向;农耕文化的稳定持重,与江河灌溉造成居民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文化的外向开拓,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的流动生活提供了劈波斩浪、扬岘异域的环境相关。影响文化发展的这些外在因素虽然不是文化变化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但孕育并滋养着文化的特色性、民族性,使文化发展呈现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历史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蓉.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3(28).
[2]范大平.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5(4).
[3]李长健,伍文辉,涂晓菊.和谐与发展:新农村文化动力机制建构研究[J].长白学刊,2007(1).
[4]甄峰,宁登,张敏.城乡现代化与城乡文化──对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9(1).
[5]赵岚.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J].商业经济,2009(22).
[6]程渝.城乡统筹发展中城乡文化冲突及整合研究[D].南充:西南石油大学,2012.
[7]赵岚.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J]魅力中国,2009(32).
[8]陈始发.以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和谐文化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9]邝岳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